
姜維是蜀漢國第三任大将軍,也是諸葛亮之後的第三位第一執政大臣。因為諸葛亮的重視和有意培養,又因為姜維執政後的多次北伐,就有人認為姜維就是那個繼承諸葛亮意志的接班人。實際情況真是這麼回事嗎?
姜維兩次投降都是被動選擇
姜維是天水冀縣人,諸葛亮初次北伐是為中郎,參本郡軍事。諸葛亮大軍來到祁山,天水太守正好在出行巡查,姜維等人跟從。這時候很多郡縣都投降了諸葛亮,太守懷疑姜維等人有異心,就連夜逃到了上邽。等姜維知道太守走了,去追已經來不及了,到了上邽城門邊,城門已經關閉,姜維想進去,人家不接納他。姜維等人一起來到冀縣,冀縣人也不接納姜維。在這種情況下,姜維等人來見了諸葛亮。也就是說,姜維的投降并不是見到了什麼正義和光明,完全是一種無奈,更進一步說,是一種保命行為。試想一下,在隴上各郡縣都投降的情況下,姜維既不在已投降的人員名單當中,如果被蜀軍抓住會是個什麼結果?兩個城都不接納他,已經懷疑他是蜀國人的内線,他将來又怎麼能回到魏國去繼續當官?這就叫不得已而為之。
在蜀國,繼蔣琬和費祎之後,姜維成為蜀漢國大将軍。魏國大舉伐蜀,姜維作為大将軍率軍拒敵。經過一番交戰,姜維退守到劍閣。因為鄧艾走陰平小道,突然出現在蜀漢國的平原地帶,後主劉禅出城投降。投降了的劉禅又下了一道指令讓姜維投降,姜維也下令全軍投降,自己則來到魏軍伐蜀主将鐘會處投降。可以說,這一次也是被動接受,不是一種主動行為。
既然是被動接受,就是一種生存的無奈,雖然沒有可以苛責的地方,但也不能說明姜維主動意識當中有理想正義,因而也就沒有值得效法之處。
多次北伐基本上沒有什麼多大戰果。
姜維身上的“閃光點”就是北伐中原,這往往把他和諸葛亮的出祁山聯系到一起。實際上,姜維的北伐和諸葛亮的北伐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除了一個北上,其他的都相差甚遠。就是說,既沒有諸葛亮的明确的戰略指導思想,也沒有成功的戰術運用,剩下的隻有勞民傷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遷回了隴上千戶人家,這可以看作是戰争收獲,姜維收獲了什麼?即便是戰場态勢,諸葛亮有西有東,蔣琬曾經想走漢水,襲上庸,而姜維則被壓制在狄道狹小地帶。别說沒有諸葛亮的讓魏國“關中震響”,恐怕除了都督雍涼軍事的人之外,魏國連個關心西線戰事的人也不會有。
姜維還有個“沓中避禍”,除了因為軍事上的失利,還因為宦官黃皓的陷害诋毀。黃皓敢于對姜維搬弄是非,而姜維為什麼限制不了黃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他權威蓋不住黃皓,而蓋不住黃皓的原因是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這才讓黃皓有機可乘。如果姜維有大功,黃皓在向劉禅進讒言的時候,是不是自己得先掂量一下?劉禅是不是也會平衡一下?最終的結果是都沒有。
關于姜維複國
姜維還有一件事會被人提及,那就是複國。這件事在古代就有争論,不過,人們争論的隻是姜維能不能成功利用鐘會,然後掌握兵權,在此咱就不參與了。關于姜維投降鐘會,也可以看做是無可奈何,但說到他依此為了複國,就有點兒給他貼金了。姜維投降時,人兵馬都在劍閣,劉禅在成都,是在鄧艾的控制下,是以姜維要給劉禅寫信。這就有了一個疑問,此時的姜維知道魏國人會怎樣處置劉禅嗎?尤其是,當鄧艾已經被解職,劉禅的處置權是在朝廷手中還是在鐘會手中?或者說,姜維都不知道劉禅是被留在成都,還是要内遷洛陽,更不知道魏國會不會要處死他,尤其是在遇到意外的情況下會不會立即處死他,他又是在為誰複國?再退一步講,一個下令投降,也就是親手将自己的國家埋葬的人,你值得為他複國嗎?再進一步說,你給他複國,他要嗎?人家可是樂不思蜀的呀!是以說姜維做的這事不值得效法。按照古人的原則标準,姜維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北走胡南走越”的處理方式,去南中,繼續抗魏還是隐居,隻要不為敵對政權效力即可。還有一種就是從劉備的子孫中另立主公?這個投降了的君主,已經是背叛了劉備,别說是不會為他複國,就是繼續為他效力都會感到多餘。其實這方面的例子中國曆史上很多,像後世宋徽宗、宋欽宗被擄走,又立了一個宋高宗成為南宋,明英宗被俘虜明大臣又立了一個明代宗,這就是不向敵國屈服。即便是在姜維之前也有這樣的例子,漢朝之初,以周勃為首的大臣們驅逐了呂後立的少帝,又立了劉邦的兒子劉恒,就是人們認為呂後執政已經偏離了劉邦的初衷。
是以說,姜維的所作所為,在他自己看來可能并無不妥,但要說到贊賞和有值得後世之人效法之處,則不免顯得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