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姜维真没有值得人们效法赞赏之处

姜维真没有值得人们效法赞赏之处

姜维是蜀汉国第三任大将军,也是诸葛亮之后的第三位第一执政大臣。因为诸葛亮的重视和有意培养,又因为姜维执政后的多次北伐,就有人认为姜维就是那个继承诸葛亮意志的接班人。实际情况真是这么回事吗?

姜维两次投降都是被动选择

姜维是天水冀县人,诸葛亮初次北伐是为中郎,参本郡军事。诸葛亮大军来到祁山,天水太守正好在出行巡查,姜维等人跟从。这时候很多郡县都投降了诸葛亮,太守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就连夜逃到了上邽。等姜维知道太守走了,去追已经来不及了,到了上邽城门边,城门已经关闭,姜维想进去,人家不接纳他。姜维等人一起来到冀县,冀县人也不接纳姜维。在这种情况下,姜维等人来见了诸葛亮。也就是说,姜维的投降并不是见到了什么正义和光明,完全是一种无奈,更进一步说,是一种保命行为。试想一下,在陇上各郡县都投降的情况下,姜维既不在已投降的人员名单当中,如果被蜀军抓住会是个什么结果?两个城都不接纳他,已经怀疑他是蜀国人的内线,他将来又怎么能回到魏国去继续当官?这就叫不得已而为之。

姜维真没有值得人们效法赞赏之处

在蜀国,继蒋琬和费祎之后,姜维成为蜀汉国大将军。魏国大举伐蜀,姜维作为大将军率军拒敌。经过一番交战,姜维退守到剑阁。因为邓艾走阴平小道,突然出现在蜀汉国的平原地带,后主刘禅出城投降。投降了的刘禅又下了一道命令让姜维投降,姜维也下令全军投降,自己则来到魏军伐蜀主将钟会处投降。可以说,这一次也是被动接受,不是一种主动行为。

既然是被动接受,就是一种生存的无奈,虽然没有可以苛责的地方,但也不能说明姜维主动意识当中有理想正义,因而也就没有值得效法之处。

多次北伐基本上没有什么多大战果。

姜维身上的“闪光点”就是北伐中原,这往往把他和诸葛亮的出祁山联系到一起。实际上,姜维的北伐和诸葛亮的北伐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除了一个北上,其他的都相差甚远。就是说,既没有诸葛亮的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没有成功的战术运用,剩下的只有劳民伤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迁回了陇上千户人家,这可以看作是战争收获,姜维收获了什么?即便是战场态势,诸葛亮有西有东,蒋琬曾经想走汉水,袭上庸,而姜维则被压制在狄道狭小地带。别说没有诸葛亮的让魏国“关中震响”,恐怕除了都督雍凉军事的人之外,魏国连个关心西线战事的人也不会有。

姜维还有个“沓中避祸”,除了因为军事上的失利,还因为宦官黄皓的陷害诋毁。黄皓敢于对姜维搬弄是非,而姜维为什么限制不了黄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权威盖不住黄皓,而盖不住黄皓的原因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这才让黄皓有机可乘。如果姜维有大功,黄皓在向刘禅进谗言的时候,是不是自己得先掂量一下?刘禅是不是也会平衡一下?最终的结果是都没有。

姜维真没有值得人们效法赞赏之处

关于姜维复国

姜维还有一件事会被人提及,那就是复国。这件事在古代就有争论,不过,人们争论的只是姜维能不能成功利用钟会,然后掌握兵权,在此咱就不参与了。关于姜维投降钟会,也可以看做是无可奈何,但说到他依此为了复国,就有点儿给他贴金了。姜维投降时,人兵马都在剑阁,刘禅在成都,是在邓艾的控制下,所以姜维要给刘禅写信。这就有了一个疑问,此时的姜维知道魏国人会怎样处置刘禅吗?尤其是,当邓艾已经被解职,刘禅的处置权是在朝廷手中还是在钟会手中?或者说,姜维都不知道刘禅是被留在成都,还是要内迁洛阳,更不知道魏国会不会要处死他,尤其是在遇到意外的情况下会不会立即处死他,他又是在为谁复国?再退一步讲,一个下令投降,也就是亲手将自己的国家埋葬的人,你值得为他复国吗?再进一步说,你给他复国,他要吗?人家可是乐不思蜀的呀!所以说姜维做的这事不值得效法。按照古人的原则标准,姜维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北走胡南走越”的处理方式,去南中,继续抗魏还是隐居,只要不为敌对政权效力即可。还有一种就是从刘备的子孙中另立主公?这个投降了的君主,已经是背叛了刘备,别说是不会为他复国,就是继续为他效力都会感到多余。其实这方面的例子中国历史上很多,像后世宋徽宗、宋钦宗被掳走,又立了一个宋高宗成为南宋,明英宗被俘虏明大臣又立了一个明代宗,这就是不向敌国屈服。即便是在姜维之前也有这样的例子,汉朝之初,以周勃为首的大臣们驱逐了吕后立的少帝,又立了刘邦的儿子刘恒,就是人们认为吕后执政已经偏离了刘邦的初衷。

姜维真没有值得人们效法赞赏之处

所以说,姜维的所作所为,在他自己看来可能并无不妥,但要说到赞赏和有值得后世之人效法之处,则不免显得太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