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文藝工作者在全國文代會:與人民合其心、與時代合其情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五年來,上海市文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積極落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深化群團改革任務要求,團結凝聚上海廣大文藝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走改革創新的路,走跨界融合的路,走新媒體傳播的路,走人民大衆喜聞樂見的路,不斷開創了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澎湃新聞為您帶來全國文代會上海代表團部分代表的感言。

上海文藝工作者在全國文代會:與人民合其心、與時代合其情

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海代表團小組讨論現場

王汝剛

(中國曲協顧問、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書記、主任)

已是第六次參加全國文代會的上海曲藝界代表王汝剛聽完習總書記的發言後,感到非常激動和振奮人心。王汝剛認為習總書記的發言高瞻遠矚,為未來5年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解決了文藝界尤其是曲藝界多年來一直讨論争論的問題,“這個發言首先是一次生動的政治報告,其次也是一次非常有高度的藝術講座。”

讓王汝剛尤其印象深刻的是,習總書記一段關于文藝通俗和庸俗的論述:“總書記提到,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闆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質,名聲要靠德藝。低格調的搞笑,無底線的放縱,博眼球的娛樂,不知止的欲望,對文藝有百害而無一利!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心懷對藝術的敬畏之心和對專業的赤誠之心,下真功夫、練真本事、求真名。”

王汝剛表示,在曲藝界,通俗和庸俗意識都是一個在争論的話題,習總書記的這段講話很好地解決了我們的問題,把庸俗和通俗嚴格地區分開來,也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路徑。

總書記還在講話中引用了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過的話:“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這也讓一直在讨論技術和藝術問題的曲藝界深有觸動和思考。王汝剛說,“我們曲藝工作者都是吃開口飯,很多技藝來自于民間,如何在傳統土壤中找到好的東西,把藝術和技藝區分開,從技藝中發展有當代精神的藝術,都是我們應該追求和思考的。

“‘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發言中還引用兩句中華傳統藝諺,充分展現習總書記新時代革命文藝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結合。”王汝剛說。

作為一名老文藝工作者和文代會代表,王汝剛在總書記的講話中感受到很多鼓舞,有些地方尤其感動,在總書記講到“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廣大文藝工作者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期待與要求。黨和人民需要你們、信賴你們、感謝你們!”的時候,王汝剛說,當時他和身邊很多老文藝工作者都想站起來鼓掌。

“在這些論述之外,總書記提出的5點希望,也為我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對我們文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覺得這篇報告非常精彩,可以說形成了新時代文藝觀。”

谷好好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劇協主席、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上海昆劇團團長)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全國文代會,每一次都是學習與成長。”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說。“新中國的文藝事業離不開黨的關懷和指引。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的論述、訓示和批示,如指路明燈為我們的工作指引了方向。”

在聽完習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後,谷好好感到十分振奮。“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也成為她深刻的感觸。“總書記強調了‘文藝為人民’的意義。近五年來,我們上海戲劇工作者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現實題材、革命題材、傳統題材并重’,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好用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資源,力争打造在曆史上留下烙印、在人民中留下口碑的優秀作品。”

“與人民合其心、與時代合其情。”谷好好表示,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感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嶄新圖景。“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隻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

過去幾年,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秉承“傳承不忘創新,創新不棄傳統”的原則,推出了衆多經典劇目和新創作品;出品了3D昆劇電影《景陽鐘》和3D越劇電影《西廂記》,在國内國際影壇嶄露頭角、獲得殊榮;同時還打造了“中國小劇場戲曲節”“演藝大世界·東方之韻”“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藝術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等重要品牌項目,引領觀衆文化需求,助推區域演藝生态發展。同時積極推進文教結合,耕耘校園數十載,探尋戲曲美育推廣方式。

2021年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緊緊抓住建黨百年、全面小康等重大主題,推出平劇《紅色特工》、昆劇《自有後來人》、滬劇《陳毅在上海》、越劇《山海情深》、淮劇《寒梅》、評彈《戰無硝煙》等作品,弘揚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

谷好好說,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要更加堅定信念,堅持人民至上,不僅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以滿腔熱情創作高品質作品,以創新性思維開拓文藝新境界,以文鑄魂書寫人民奮鬥史詩,為打造出一批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上海特質的精品力作而奮鬥。

周平

(中國音協交響樂團聯盟副主席、上海音協副主席、上海交響樂團團長)

聽完總書記的發言,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感歎,亮點非常多,關鍵詞非常多,格局非常大,這個格局根植于中華文化傳統,有底氣,有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号角。文藝是有時代責任的,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曆史方位。文藝要與時代結合,彰顯時代的特性,才能煥發出生命力。文藝隻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時代号角。文藝是源自于人民,又服務于人民的。”

周平認為,交響樂團更要思考,怎樣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全人類;交響樂作為一門國際語言,應該怎樣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親、可愛又可敬的中國形象。

過去五年來,上海交響樂團推動了《山海經》《敦煌》《悲喜同源》《中國頌》等原創新作的問世;登上琉森音樂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逍遙音樂節,在世界最主流的音樂節平台發出中國的聲音;簽約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古典唱片廠牌DG,發行唱片《門道》《大地之歌》,大力推行中國作品,用中國音樂溝通世界;策劃和發起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在國際頂尖賽事上樹立中國标準,也為用比賽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本。

許忠

(上海音協常務理事、上海歌劇院院長)

“總書記的話字字暖心,铿锵有力,語重心長。”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印象最深的是“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創作一定要讓人民真正地喜歡、真正地滿意,尤其是上海歌劇院這樣一艘‘藝術航母’,一定要牢記于心。”

過去五年來,上海歌劇院以人民為中心,陸續推出了民族歌劇《晨鐘》《田漢》《天地神農》、音樂劇《國之當歌》、舞蹈《早春二月》《嫦娥之月亮傳說》等一系列原創新作。

國際化之路上,上海歌劇院和英國皇家歌劇院、巴黎管弦樂團、德國埃爾夫特劇院、匈牙利布達佩斯大藝術宮等世界著名音樂機構、劇院聯合,制作了《阿依達》《圖蘭朵》《納布科》《軍中女郎》《法爾斯塔夫》《漂泊的荷蘭人》《微笑王國》等一系列燃爆市場的經典歌劇。

與此同時,上海歌劇院還通過“戲劇之都”倫敦的兩度出訪,以及和德國薩爾布呂肯音樂節、愛沙尼亞薩雷馬歌劇節、迪拜歌劇院演出季開幕式等一系列國際交流,讓世界通過上海歌劇院看到了上海文化、中國歌劇的實力。

“堅持弘揚正道,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人生價值”,總書記的這句話對許忠的觸動也非常大,“德藝雙馨,既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對上海歌劇院每一位演職人員的要求。”

“總書記還提到了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希望我們識才、重才、用才,讓年輕人挑大梁,扶持他們當主角。”許忠說,上海歌劇院演職人員平均年齡35歲,大小演出都有優秀的中堅力量與充沛的後備人才挑起大梁,讓劇院的藝術生産始終保持着朝氣與銳氣。

羅小慈

(上海音協副主席、上海民族樂團團長)

聽完總書記的發言,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同樣非常振奮,總書記提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也指引着這幾年海派國樂的追求。

“文化的作用是培根塑魂,這個根和魂應該是中國根和中國魂,國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燦爛的一支,是以如何把中華國樂的傳承和創新做好,是我們要回饋這個時代的重任。”

振奮的同時,羅小慈認為,還是要堅持推動國樂的當代表達,要更加在國樂的當代氣質上下功夫,因為當代觀衆的審美、節奏都發生了改變,而藝術創作是為人民服務的。

《海上生國樂》是上海民族樂團在國樂當代化上的積極嘗試。2016年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以來,《海上生國樂》先後推出多媒體音樂現場、民族管弦音樂會、民族室内樂等版本,受邀赴英國、比利時、德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巡演,是海派國樂的一張名片。

今秋10月,上海民族樂團以《海上生國樂》為藍本打造國風音樂現場,以駐場演出形式入駐上海音樂廳,通過國樂、光影、舞台空間的互文表達,在15000人次的觀衆群體中遇見老朋友、新知音,也乘着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讓這個音樂品牌再度實作品質擴充,成為向中外觀衆展示中華音樂文化的一扇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