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隻可愛的小水母有很多漂亮的、會發光的觸須,你想不想變成小水母呢?”在楚雄州人民醫院南路院區的手術室裡,麻醉科護士輕聲細語地向3歲的小患者小林(化名)講述繪本裡的故事。
“想,我喜歡這隻小水母”。躺在手術台上的小林寶寶一邊指着護士手中色彩斑斓的插畫,一邊笑盈盈地回答。
“旁邊的叔叔正在幫你‘裝扮’呢,你隻需乖乖躺着,馬上就可以像小水母一樣有‘觸須’啦!”在愉快的交談中,麻醉醫生迅速而熟練地為小林寶寶貼好了監護儀的電極片。小林看着這“裝扮”的過程,既好奇又開心,他咯咯咯咯清脆的笑聲在手術室内響起,讓一場本該緊張的手術氣氛瞬間輕松了起來。

麻醉醫師在等待手術的小患者手上畫了一隻小蝴蝶
就在幾分鐘前,剛剛與父母分開的小林寶寶在麻醉科醫護人員的陪伴下進入手術室,稚嫩的臉上還挂着羞怯又緊張的神情。随着小兔子氣球、卡通貼紙、繪本等一個個由麻醉科醫護人員精心準備的小禮物送到他手中後,小林寶寶很快便放松下來,他乖巧地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每個流程。手術得以順利開展。
麻醉科醫護們手繪的卡通貼紙
制作手工藝品、創作簡筆畫,這些聽起來與麻醉工作沒有任何關系的“技藝”,卻成了楚雄州人民醫院麻醉科醫護人員與小患者溝通的有效“法寶”。不論是用橡膠手套制作的小氣球和暖手袋,還是畫着貓咪、兔子、蝴蝶的打點滴貼……每一樣都經由麻醉科醫護人員用心制作,很受小患者們歡迎。
麻醉科的醫護人員正在橡膠手套上“作畫”
用橡膠手套做成的“小兔子”
隻要當天有需要手術的小朋友,麻醉科醫護人員都會早早來到手術室做好手術準備,并提前制作幾件小禮物。“因手術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治療一樣可以有家人陪伴,小患者難免對手術産生恐懼,尤其是在離開了熟悉的親人進入到陌生環境時,或多或少會感到焦慮,甚至是哭鬧。這就需要我們的麻醉科的醫護人員更多地關注小患者的心理需求,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比如用一些卡通小禮物安撫他們的情緒,幫助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接受麻醉和手術。”楚雄州人民醫院麻醉一科副主任李俊介紹。
據了解,為小患者制作禮物的傳統在麻醉科已沿襲了10餘年,也成了科室的“傳家寶”,承載着麻醉科醫護工作者“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心系病患”的人文情懷。
一直以來,楚雄州人民醫院注重打造“有溫度的人民醫院”,各科室都在提高醫療服務品質、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強化醫學人文關懷、提升患者就醫滿意度等方面不斷探索和努力。麻醉科曾先後派出多名醫護人員到省内外知名兒童專科醫院進修學習,在提升麻醉技術水準的同時,引入了先進的醫療服務和人文理念,讓麻醉科醫護在工作中更加用心、細心和貼心,更好地給予小患者關懷和照護。
把“小兔子”送給等待手術的小患者
“我們都是為人父母,很能體會家屬的心情,是以我們不斷地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凡是有利于小患者的,無論多細微的工作我們都要做到位。手術前會積極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獲得他們的認同和信任;手術後也會從心理安撫、康複預後等方面提醒家長注意事宜,如讓父母喚醒孩子并給他溫暖的擁抱,讓孩子醒來的第一時間見到熟悉的家人;比如幫助家屬正确給予孩子利于康複的舒适體位等。” 李俊表示,雖然是些小細節,但對于患兒的康複和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拿着“小兔子”和手繪卡片,小患者勇敢地走進手術室。
醫護人員們付出的點點滴滴,家屬們都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一位患兒父母回憶起手術當天的情景:“麻醉醫生和護士把一個畫着小貓咪的暖水袋送給孩子的那一刻,我的心也熱乎乎的。看着孩子歡喜的樣子,聽着醫護人員耐心細緻地講解注意事項,我知道他們真的把孩子當成自己家寶貝一樣關心與呵護,倍感放心和安心!”
雲南網記者 秦黛玥 通訊員 段烨 趙媛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