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帕”不怕!專家建議這樣控制帕金森病

2022年4月11日是第26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題是“防疫抗帕,全程管理”。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慢性退行性運動障礙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目前已經成為僅次于惡性良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記者從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内科二區主任醫師何文貞了解到,汕頭地區帕金森病患者的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近年來臨床發現,該疾病有年輕化趨勢。在神經内科,帕金森病是腦血管病之外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二大類疾病。而相對于正常人,帕金森病患者死亡率顯著升高,約為正常人的1.5倍。“随着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重,帕金森病患者數量呈明顯增長趨勢,預計到203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至少達800萬,中國帕金森病患者将占其中一半,高達494萬。”何文貞告訴記者。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利于帕金森病病情的控制。”何文貞透露,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和健康宣教的普及,群眾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是以帕金森病患者在發病早期就到醫院就診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她同時建議,患者需要規律複診、遵囑服藥,必要時需要進行康複鍛煉,是以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有“帕”不怕!專家建議這樣控制帕金森病

專家提醒,帕金森病應全程管理。 受訪者供圖

症狀不隻是“抖”,警惕出現“面具臉”

“提及帕金森病,大多數人第一印象就是‘抖’,然而實際上帕金森病并非隻是抖這麼簡單。”何文貞介紹,在公衆的認知中,帕金森病高發于老年人,大多以肢體震顫為表現。事實上,帕金森病起病緩慢,症狀表現為運動症狀與非運動症狀。

群眾更為熟悉的是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不僅是肢體震顫,還包括動作遲緩、肢體僵硬、表情淡漠、行走前沖、小碎步、走路擺臂減少等,臨床上稱為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及姿勢平衡障礙。此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運動症狀表現包括嗅覺減退、便秘等自主神經障礙、認知功能障礙、感覺障礙、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這些問題導緻帕金森病患者生活品質差,疾病負擔重,給廣大“帕友”及其家人帶來了諸多不便和困擾。

如何識别是否患有帕金森病呢?何文貞介紹,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表現為身體一邊手足出現不由自主的震顫,以上肢的表現最明顯易見,而且多在靜坐時出現,手出現“搓丸樣”震顫,活動時症狀又會消失。病人有動作減少及遲緩情況,手足笨拙又不能發力,寫字變小,久坐後站起有困難,起步困難,走路像前傾,擺臂減少,小步前行,即“慌張步态”。由于面部肌肉運動減少,患者大都面無表情,眨眼少,雙目凝視,被稱為“面具臉”。“當出現以上帕金森病的初期症狀時,患者或家屬就應該引起注意,宜确診後及早接受治療。”何文貞提醒。

而帕金森病發展到中期時,早期的病征會由一邊身體延及全身,且有吞咽與進食困難和流口水的情況;晚期患者則會失去軀體的平衡能力,行走時不但步履蹒跚,而且左右搖擺,容易跌倒,甚至會完全喪失軀體活動能力,長期卧床還可能會導緻肺積水、肺炎或膀胱炎等并發症。

預防要做到“三早”,科學飲食、适當鍛煉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針對帕金森病一定要做到的‘三早’。”何文貞表示,對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也應該進行健康檢查,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更要注意。其它高危因素還包括:明顯腦動脈硬化、因職業關系不得不長期在化學工廠或有毒環境工作者、懷疑有肌張力或動作協調性有障礙者,這類人群特别要加強監督。

帕金森病産生與環境密切相關。醫生提醒,要注意保護好周圍的環境,遠離有害氣體污染,盡量避免有害物質的接觸,比如一氧化碳,汞、錳元素等等。這些物質都容易影響大腦的功能,進而誘發帕金森的出現。

在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具體的藥物成分,有些具有強堿性或者是強刺激的藥物應盡量少用。使用藥物前都要先咨詢醫生,控制好使用的劑量,避免刺激性的藥物影響大腦和血液的狀态,引起帕金森疾病。

此外,進行健康的飲食,增強體育鍛煉和腦力活動都将有助于帕金森病的預防。醫生建議,平時不能夠吃太多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因為人體如含有大量脂肪,可能會擠壓血管,導緻血管壓力太大,出現高血壓的症狀;高糖飲食有增加患糖尿病風險,為帕金森病埋下伏筆。潮汕人最愛的工夫茶對帕金森病的預防有效,茶水中含比較多的茶堿,能夠降低人的血脂和血液的黏稠度,進而降低血液循環的流速,保持血壓的穩定。另外可以多食用一些酪氨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瓜子、杏仁、芝麻等,可促進腦内多巴胺合成。

帕金森病往往對大腦有比較大的損傷,會導緻腦神經組織出現衰老的症狀,平時應加強體力活動鍛煉,包括肌力鍛煉、關節鍛煉、平衡功能鍛煉。同時多參加社會活動、增加人際交往、加強語言功能鍛煉,也有助于鍛煉大腦的神經,避免勞累衰退。

整合“三師”資源“網際網路+”延續醫療服務

何文貞表示,目前帕金森病沒有根治的方法,治療主要有三大目标,即控制運動症狀、預防運動并發症、改善非運動症狀。其中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心理疏導、運動療法及細緻護理的綜合療法;藥物治療不佳時,可行手術治療改善症狀。“帕金森病患者發病後如控制不好,病情進展會較快。”何文貞說。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對醫療服務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落實和“網際網路+醫療”的推進,何文貞和該院藥學部主任蔡德牽頭組建,采用網際網路+“醫護藥”APP管理的模式,為患者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個體化的遠端延續醫學服務。該APP整合了汕大醫附一院及其醫聯體醫院多學科、多專業的醫師、護師、藥師“三師”的資源,緻力于包括腦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癡呆、眩暈等慢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延續服務包括從入院治療到出院後的康複、監護、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各方面。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延續醫學服務APP使用者數量已超過2000人,每月開展的網絡健康教育直播累計50餘次,線上線下同步直播已延伸到醫聯體多個基層醫院,包括潮南民生醫院分會場、龍湖醫院分會場、濠江醫院分會場、潮陽同濟國忠醫院分會場等,累計收看人次超過100萬。

何文貞介紹,每個到汕大醫附一院神經内科二區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主管醫師都會為其做Hoehn-Yahr分級及U帕金森病RS量表,對每個患者病情進行詳細的病情評估,提供針對性強、個性化強的治療方案,及時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精準的醫療服務,指導患者及家屬配合治療,減緩病程發展。同時通過延續醫學服務APP,由汕大醫附一院神經内科二區專業醫師、藥師、護師三師關聯組成的團隊會為帕金森病患者進行預後的評估及診療指導,借助分級診療及協助帕金森病患者康複的遠端系統,通過遠端線上咨詢、随訪、每月會定期舉行直播節目等方式為患者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對患者健康進行管理,及時調整用藥方案等。“在APP上還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醫學知識,友善更多人可随時随地學習醫學知識。”何文貞說。

目前,延續醫學團隊也已獲得7個國家專利發明和4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其中一項專利在汕頭市第十屆專利評審中獲得專利優秀獎。團隊分别于2017年、2018年獲得國家衛健委“發揮資訊優勢示範科室”“改善醫療服務示範科室”榮譽稱号。

【相關】

帕金森病治療存在四大服藥誤區

“為什麼别人吃藥效果好,而我的症狀卻改善不明顯呢?”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内科二區主任醫師何文貞告訴記者,這樣的疑問在門診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常常存在。

她解釋,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因為藥物效果差,而是在患者服藥時存在服藥誤區。為此,何文貞列舉了帕金森病患者服藥的四大誤區。

有“帕”不怕!專家建議這樣控制帕金森病

何文貞指出帕金森病服藥的四大誤區。 受訪者供圖

誤區一:私自調整藥物劑量

“藥物隻能延緩病情的發展,不聽醫囑随意增加藥物劑量,會增加藥物副作用的發生。”何文貞表示,有些患者在服藥後感覺自己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就覺得隻要吃得多,效果肯定更好,卻忽略了客觀現實。有些病人美多芭一次吃2片,每天3次,美多芭的劑量過大,導緻異動症出現,手腳不自主的舞蹈樣症狀等。

與此相反,還有一些患者則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減少藥物劑量,服藥斷斷續續,感覺症狀好轉就停藥,病情加重就繼續吃藥,以為自己能夠控制了病情還減少副作用,那麼就會導緻病情波動,引起病情迅速發展。

誤區二:不注意服藥時間及飲食習慣

“有些患者吃美多芭後馬上吃飯,或者吃完飯後馬上吃美多芭,這會緻使藥效明顯變差。我們建議美多芭要在餐前1小時或者餐後1.5小時服藥。”何文貞解釋,左旋多巴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有些患者服用美多芭時高蛋白飲食,大量食用牛肉、羊肉、豬肉、牛奶等,導緻藥物療效下降。

她建議,可以将這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安排在晚餐,而早上和中午需要吃藥的時候,可以多搭配米飯和蔬菜,減少蛋白質攝入。

誤區三:對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進行單一治療

由于藥物、外傷或者腦中風等導緻的繼發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雖然也會表現出帕金森病的表現,但是在服用抗帕金森病的藥物往往效果不佳,想要治療相關的症狀,往往需要針對病因治療。

誤區四:帶着不良情緒服用藥物

部分患者因為長期受抑郁症或焦慮症的影響,心理壓力比較大,導緻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有些患者難以配合治療,也會導緻病情發展迅速。

【記者】 王涵琦

【通訊員】 杜舒哲

點選圖檔,一鍵報料

有“帕”不怕!專家建議這樣控制帕金森病

【作者】 王涵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