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帕”不怕!专家建议这样控制帕金森病

2022年4月11日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防疫抗帕,全程管理”。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运动障碍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记者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医师何文贞了解到,汕头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临床发现,该疾病有年轻化趋势。在神经内科,帕金森病是脑血管病之外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二大类疾病。而相对于正常人,帕金森病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约为正常人的1.5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帕金森病患者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预计到203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至少达800万,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占其中一半,高达494万。”何文贞告诉记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帕金森病病情的控制。”何文贞透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宣教的普及,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就到医院就诊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她同时建议,患者需要规律复诊、遵嘱服药,必要时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因此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非常重要。

有“帕”不怕!专家建议这样控制帕金森病

专家提醒,帕金森病应全程管理。 受访者供图

症状不只是“抖”,警惕出现“面具脸”

“提及帕金森病,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就是‘抖’,然而实际上帕金森病并非只是抖这么简单。”何文贞介绍,在公众的认知中,帕金森病高发于老年人,大多以肢体震颤为表现。事实上,帕金森病起病缓慢,症状表现为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

民众更为熟悉的是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不仅是肢体震颤,还包括动作迟缓、肢体僵硬、表情淡漠、行走前冲、小碎步、走路摆臂减少等,临床上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此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表现包括嗅觉减退、便秘等自主神经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这些问题导致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差,疾病负担重,给广大“帕友”及其家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如何识别是否患有帕金森病呢?何文贞介绍,帕金森病患者早期表现为身体一边手足出现不由自主的震颤,以上肢的表现最明显易见,而且多在静坐时出现,手出现“搓丸样”震颤,活动时症状又会消失。病人有动作减少及迟缓情况,手足笨拙又不能发力,写字变小,久坐后站起有困难,起步困难,走路像前倾,摆臂减少,小步前行,即“慌张步态”。由于面部肌肉运动减少,患者大都面无表情,眨眼少,双目凝视,被称为“面具脸”。“当出现以上帕金森病的初期症状时,患者或家属就应该引起注意,宜确诊后及早接受治疗。”何文贞提醒。

而帕金森病发展到中期时,早期的病征会由一边身体延及全身,且有吞咽与进食困难和流口水的情况;晚期患者则会失去躯体的平衡能力,行走时不但步履蹒跚,而且左右摇摆,容易跌倒,甚至会完全丧失躯体活动能力,长期卧床还可能会导致肺积水、肺炎或膀胱炎等并发症。

预防要做到“三早”,科学饮食、适当锻炼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针对帕金森病一定要做到的‘三早’。”何文贞表示,对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也应该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中老年人更要注意。其它高危因素还包括:明显脑动脉硬化、因职业关系不得不长期在化学工厂或有毒环境工作者、怀疑有肌张力或动作协调性有障碍者,这类人群特别要加强监督。

帕金森病产生与环境密切相关。医生提醒,要注意保护好周围的环境,远离有害气体污染,尽量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比如一氧化碳,汞、锰元素等等。这些物质都容易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诱发帕金森的出现。

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具体的药物成分,有些具有强碱性或者是强刺激的药物应尽量少用。使用药物前都要先咨询医生,控制好使用的剂量,避免刺激性的药物影响大脑和血液的状态,引起帕金森疾病。

此外,进行健康的饮食,增强体育锻炼和脑力活动都将有助于帕金森病的预防。医生建议,平时不能够吃太多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因为人体如含有大量脂肪,可能会挤压血管,导致血管压力太大,出现高血压的症状;高糖饮食有增加患糖尿病风险,为帕金森病埋下伏笔。潮汕人最爱的工夫茶对帕金森病的预防有效,茶水中含比较多的茶碱,能够降低人的血脂和血液的黏稠度,从而降低血液循环的流速,保持血压的稳定。另外可以多食用一些酪氨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瓜子、杏仁、芝麻等,可促进脑内多巴胺合成。

帕金森病往往对大脑有比较大的损伤,会导致脑神经组织出现衰老的症状,平时应加强体力活动锻炼,包括肌力锻炼、关节锻炼、平衡功能锻炼。同时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人际交往、加强语言功能锻炼,也有助于锻炼大脑的神经,避免劳累衰退。

整合“三师”资源“互联网+”延续医疗服务

何文贞表示,目前帕金森病没有根治的方法,治疗主要有三大目标,即控制运动症状、预防运动并发症、改善非运动症状。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疏导、运动疗法及细致护理的综合疗法;药物治疗不佳时,可行手术治疗改善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后如控制不好,病情进展会较快。”何文贞说。

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对医疗服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落实和“互联网+医疗”的推进,何文贞和该院药学部主任蔡德牵头组建,采用互联网+“医护药”APP管理的模式,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个体化的远程延续医学服务。该APP整合了汕大医附一院及其医联体医院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师、护师、药师“三师”的资源,致力于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痴呆、眩晕等慢病患者的疾病管理,延续服务包括从入院治疗到出院后的康复、监护、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各方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延续医学服务APP用户数量已超过2000人,每月开展的网络健康教育直播累计50余次,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已延伸到医联体多个基层医院,包括潮南民生医院分会场、龙湖医院分会场、濠江医院分会场、潮阳同济国忠医院分会场等,累计收看人次超过100万。

何文贞介绍,每个到汕大医附一院神经内科二区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主管医师都会为其做Hoehn-Yahr分级及U帕金森病RS量表,对每个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强的治疗方案,及时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减缓病程发展。同时通过延续医学服务APP,由汕大医附一院神经内科二区专业医师、药师、护师三师联动组成的团队会为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预后的评估及诊疗指导,借助分级诊疗及协助帕金森病患者康复的远程系统,通过远程在线咨询、随访、每月会定期举行直播节目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对患者健康进行管理,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等。“在APP上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医学知识,方便更多人可随时随地学习医学知识。”何文贞说。

目前,延续医学团队也已获得7个国家专利发明和4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项专利在汕头市第十届专利评审中获得专利优秀奖。团队分别于2017年、2018年获得国家卫健委“发挥信息优势示范科室”“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荣誉称号。

【相关】

帕金森病治疗存在四大服药误区

“为什么别人吃药效果好,而我的症状却改善不明显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医师何文贞告诉记者,这样的疑问在门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常常存在。

她解释,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药物效果差,而是在患者服药时存在服药误区。为此,何文贞列举了帕金森病患者服药的四大误区。

有“帕”不怕!专家建议这样控制帕金森病

何文贞指出帕金森病服药的四大误区。 受访者供图

误区一:私自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只能延缓病情的发展,不听医嘱随意增加药物剂量,会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何文贞表示,有些患者在服药后感觉自己的病情得到了改善,就觉得只要吃得多,效果肯定更好,却忽略了客观现实。有些病人美多芭一次吃2片,每天3次,美多芭的剂量过大,导致异动症出现,手脚不自主的舞蹈样症状等。

与此相反,还有一些患者则担心药物副作用而减少药物剂量,服药断断续续,感觉症状好转就停药,病情加重就继续吃药,以为自己能够控制了病情还减少副作用,那么就会导致病情波动,引起病情迅速发展。

误区二:不注意服药时间及饮食习惯

“有些患者吃美多芭后马上吃饭,或者吃完饭后马上吃美多芭,这会致使药效明显变差。我们建议美多芭要在餐前1小时或者餐后1.5小时服药。”何文贞解释,左旋多巴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有些患者服用美多芭时高蛋白饮食,大量食用牛肉、羊肉、猪肉、牛奶等,导致药物疗效下降。

她建议,可以将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安排在晚餐,而早上和中午需要吃药的时候,可以多搭配米饭和蔬菜,减少蛋白质摄入。

误区三:对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单一治疗

由于药物、外伤或者脑中风等导致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虽然也会表现出帕金森病的表现,但是在服用抗帕金森病的药物往往效果不佳,想要治疗相关的症状,往往需要针对病因治疗。

误区四:带着不良情绪服用药物

部分患者因为长期受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影响,心理压力比较大,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些患者难以配合治疗,也会导致病情发展迅速。

【记者】 王涵琦

【通讯员】 杜舒哲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有“帕”不怕!专家建议这样控制帕金森病

【作者】 王涵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