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蘇轼所言,範增是否早應離開項羽,不至于最後悲劇收場?

大文豪蘇東坡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範增論》,其中所論的内容就是範增的離開時機,他就認為範增應該更早地選擇離開,我們可以看一看,合理不合理?

如蘇轼所言,範增是否早應離開項羽,不至于最後悲劇收場?

一、範增離開的時機

我們先了解一下範增離開的時機。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楚漢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項羽還是占着優勢的時候,不過形勢越很微妙。田橫田廣在齊國時刻威脅着楚國,彭越在梁地不斷地進行騷擾,韓信剛剛拿下魏、代,在穩定局勢,以期攻趙,九江王英布也已經反了,項羽則在荥陽牢牢地把劉邦困住,并多次奪取劉邦的糧道。

劉邦為了逃命,是以向劉邦提出求和;而項羽想要把後院的幾個勢力平定,也有心答應,此時,範增提出,現在不拿下漢王劉邦,以後必将後悔,于是,項羽下定決心拿下荥陽,幹掉劉邦。

如蘇轼所言,範增是否早應離開項羽,不至于最後悲劇收場?

是以,為了解範增這個眼中釘,劉邦采納陳平的反間計,即在項羽的使者來的時候,給予盛情款待,然後裝作突然發現似地說:“原來是項羽的使者,我們還以為是亞父(範增)的使者呢”。使者回報項羽,項羽開始懷疑範增,于是開始一點點削範增的權,範增覺得不受信任,向項羽請辭。

項羽同意後,範增離去,可還沒到彭城,便病死了。

二、蘇轼的觀點

蘇轼在《範增論》中認為:

在鴻門宴之後,雖然範增勸說項羽殺劉邦未果,但是畢竟這件事展現的是項羽的度量,而提建議也是範增的本職工作,範增是不大可能因為這件事離開的。

範增離開的時機應該是在項羽殺宋義之後。

如蘇轼所言,範增是否早應離開項羽,不至于最後悲劇收場?

原因在于,項氏興起于立楚懷王熊心,項羽為諸侯所叛是源于他殺義帝。而楚懷王恰恰是範增的建議之下才被項梁所立的,是以範增應該是站在義帝熊心一方的。項羽殺宋義,即是殺義帝的先兆,是以在項羽殺宋義之時,同為義帝臣子的範增的選擇應該是要麼殺了項羽,要麼離開項羽,而不是繼續跟着項羽。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蘇轼《範增論》

三、水言水語

水一白的觀點是範增何時離開項羽,主要還取決于他是站在項氏的角度,還是義帝的角度。

依蘇轼的觀點,他認為範增是推義帝“上位”的人,是以他應該做好臣子的本份,然而水一白認為,範增之是以推薦熊心給項梁,其主要原因恰恰是為了讓項梁的勢力可以做大做強,範增的心是在項氏一方的,而不是那個“放牛倌”熊心。

如蘇轼所言,範增是否早應離開項羽,不至于最後悲劇收場?

宋義接楚懷王熊心的指令救趙,卻一直坐視,想等秦越分出勝負,再分一杯羹,這是不是也算是逆了楚懷王的旨意呢?項羽殺他算不算是“協助”楚懷王行刑了?這個時候範增是不可能想離開的。

當然,鴻門宴的時候,範增也不會選擇離開的,确實不可能下級每一次向上級提建議都被采納。不過,項羽殺義帝之後,确實是範增離開的一個契機。倒不是因為範增和義帝一條心,而是殺了義帝,說明項羽的戰略方向已經開始轉變了,這與範增最初的設想是相背的。

是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項羽殺義帝之時,倒是範增離開的一個契機,但是不離開倒也無妨。真正讓範增覺得應該離開的契機是“項羽疑其與漢有私,稍奪之權”,也就是說項羽對他不信任了,而不信任的表現則是慢慢奪了他的權力,這才是範增離開的根本原因。

是以,範增在這個時機點離開項羽也是很正常的選擇,反而早走了倒是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