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苏轼所言,范增是否早应离开项羽,不至于最后悲剧收场?

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范增论》,其中所论的内容就是范增的离开时机,他就认为范增应该更早地选择离开,我们可以看一看,合理不合理?

如苏轼所言,范增是否早应离开项羽,不至于最后悲剧收场?

一、范增离开的时机

我们先了解一下范增离开的时机。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项羽还是占着优势的时候,不过形势越很微妙。田横田广在齐国时刻威胁着楚国,彭越在梁地不断地进行骚扰,韩信刚刚拿下魏、代,在稳定局势,以期攻赵,九江王英布也已经反了,项羽则在荥阳牢牢地把刘邦困住,并多次夺取刘邦的粮道。

刘邦为了逃命,所以向刘邦提出求和;而项羽想要把后院的几个势力平定,也有心答应,此时,范增提出,现在不拿下汉王刘邦,以后必将后悔,于是,项羽下定决心拿下荥阳,干掉刘邦。

如苏轼所言,范增是否早应离开项羽,不至于最后悲剧收场?

所以,为了解范增这个眼中钉,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即在项羽的使者来的时候,给予盛情款待,然后装作突然发现似地说:“原来是项羽的使者,我们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使者回报项羽,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于是开始一点点削范增的权,范增觉得不受信任,向项羽请辞。

项羽同意后,范增离去,可还没到彭城,便病死了。

二、苏轼的观点

苏轼在《范增论》中认为:

在鸿门宴之后,虽然范增劝说项羽杀刘邦未果,但是毕竟这件事体现的是项羽的度量,而提建议也是范增的本职工作,范增是不大可能因为这件事离开的。

范增离开的时机应该是在项羽杀宋义之后。

如苏轼所言,范增是否早应离开项羽,不至于最后悲剧收场?

原因在于,项氏兴起于立楚怀王熊心,项羽为诸侯所叛是源于他杀义帝。而楚怀王恰恰是范增的建议之下才被项梁所立的,所以范增应该是站在义帝熊心一方的。项羽杀宋义,即是杀义帝的先兆,所以在项羽杀宋义之时,同为义帝臣子的范增的选择应该是要么杀了项羽,要么离开项羽,而不是继续跟着项羽。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苏轼《范增论》

三、水言水语

水一白的观点是范增何时离开项羽,主要还取决于他是站在项氏的角度,还是义帝的角度。

依苏轼的观点,他认为范增是推义帝“上位”的人,所以他应该做好臣子的本份,然而水一白认为,范增之所以推荐熊心给项梁,其主要原因恰恰是为了让项梁的势力可以做大做强,范增的心是在项氏一方的,而不是那个“放牛倌”熊心。

如苏轼所言,范增是否早应离开项羽,不至于最后悲剧收场?

宋义接楚怀王熊心的命令救赵,却一直坐视,想等秦越分出胜负,再分一杯羹,这是不是也算是逆了楚怀王的旨意呢?项羽杀他算不算是“协助”楚怀王行刑了?这个时候范增是不可能想离开的。

当然,鸿门宴的时候,范增也不会选择离开的,确实不可能下级每一次向上级提建议都被采纳。不过,项羽杀义帝之后,确实是范增离开的一个契机。倒不是因为范增和义帝一条心,而是杀了义帝,说明项羽的战略方向已经开始转变了,这与范增最初的设想是相背的。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项羽杀义帝之时,倒是范增离开的一个契机,但是不离开倒也无妨。真正让范增觉得应该离开的契机是“项羽疑其与汉有私,稍夺之权”,也就是说项羽对他不信任了,而不信任的表现则是慢慢夺了他的权力,这才是范增离开的根本原因。

所以,范增在这个时机点离开项羽也是很正常的选择,反而早走了倒是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