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作者 | 木人

前幾天,有個微網誌熱搜#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靜。

起因是一個網友發貼說,他從小成績很好,國中就開始住校,高中也住校,但是有什麼話也不想跟父母說了。

剛剛午飯,媽媽突然跟他道歉,說不應該那麼小就把他送去寄宿。

媽媽說,看完女心理師,覺得自己做錯了很多,對不住他。

雖然他對媽媽說,自己沒在意,卻在午睡時默默流淚。

原來自己一直期待父母的一句道歉。

網友紛紛講述自己的“心結”: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父母明明是孩子最親的人,為什麼孩子遇事不敢給父母說、不願意跟父母靠近呢?

劇中有句台詞:“世界所有的不幸,都來自彼此的在意。”

天下無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愛若用錯了方法,愛得越多,隻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01

父母控制多,孩子自由少

《女心理師》中,李夢飾演的蔣靜,很讓人心疼。

蔣靜喜歡暴飲暴食,吃完之後瘋狂去吐,看醫生吃藥,情況并無改觀,原來一切是心理問題,因為媽媽那份嚴密控制的環繞。

蔣靜5歲開始彈琴,每天練習10個小時,沒有周末和假期,一旦彈錯,母親就一遍一遍“重來”,當她崩潰與之大吵,母親卻表明都是為了她好,希望她将來有出息。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控制總是頂着“為你好”的面目出現,實則努力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蔣靜習慣穿白色連衣裙,梳高馬尾,留齊劉海,因為媽媽喜歡;

衣服要保守,出門要報備,也是媽媽的期待。

随着孩子長大,母親的控制一路蔓延,母女鬥争更為激烈。

當母親沒收了蔣靜的手機,把她鎖在屋子裡,絕望的蔣靜瘋狂砸東西,拿起陶瓷碎片試圖自殘。

蔣靜呐喊:“我今年三十了,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讓我成為的樣子,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父母的控制欲漸漸吞噬了孩子的自信、自尊,孩子也便日益迷失了自己要走的路。

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讓孩子毫無自由,一步步走入無路可逃的絕境。

孩子的真實生命力一點點被壓制,心理、身體必然要出問題。

02

父母否定多,對孩子肯定少

看過一個視訊,很有感觸。

小時候,父母看見孩子還沒寫完作業,張口就是:“還沒寫完你能幹點啥?就知道吃!”

孩子弱弱答道:“今天的我都寫完了,把明天的預習下。”

長大後,聚會唱歌,朋友慫恿他:“你不是愛唱歌嗎?你試試呗,你肯定行”。

他撓撓頭,笑着不好意思地拒絕:“我就不試了,我不行。”

朋友表示,“都說你唱得好聽,有啥不行?”

他堅持搖頭:“不了不了,我真不行。”

螢幕裡的他在笑着,可誰又知,這笑容裡藏着多少苦澀。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當你考了第一名,或者做成了一件事,滿心都是歡喜,這個時候,父母卻說:“沒什麼好高興的,要是下次還做到才厲害。”

因為怕你驕傲,是以否定你。

父母嘴裡的否定,也許是心底有更多考量、更高期許,可孩子隻會對父母所言信以為真。

久而久之,生活在父母否定陰影下的孩子,自卑如影随形,自信蕩然無存。

更嚴重的是,被否定久了易生悲觀。

事未開始,心已敗了,勝負還未明了,心裡已設想了壞的結局。

父母否定的聲音,就像壓在孩子心頭的大石頭。看不見未來,也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家說:人類最深刻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

萬物趨利避害。父母的否定,隻會把孩子逼得越來越遠,多一些肯定,孩子才願意向我們走近。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03

父母忽視多,對孩子看見少

有個國小生寫過一篇作文《我的生命就像家裡養的植物》,控訴自己就像一盆植物,被媽媽忽視着、敷衍着。

看着家裡那盆花的根部長滿了蟲子,自己也禁不住想:是不是也等自己根部爛掉,媽媽才會發現自己出問題了?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忽視就像慢性毒藥,表面不見傷,内裡卻早已千瘡百孔。

你以為你很懂孩子,因為你看着他長大,可是他心裡想什麼,你一無所知;

你認為你一邊刷手機,督促他寫作業,就是陪伴,殊不知卻是無效陪伴:

你以為跟孩子聊天毫無意義,可這卻是你通往孩子心靈的最好橋梁;

忙碌的工作生活,讓我們習慣忽視和敷衍孩子,殊不知,沒有溝通與聯結,親子關系難免漸行漸遠。

“看見即是療愈”,看不見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那意味着不被愛、不被關注,孩子是以會自覺多餘、感到自卑。

精神分析上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絕境令人心生畏懼,然後避而遠之。

得不到父母關注和看見的孩子,先心生涼意,而後與我們漸行漸遠。

04

其實孩子要的并不多。

不想把孩子越推越遠,不想在不自覺中傷害孩子,請一定注意這幾點:

一、定期跟孩子溝通,盡量多給孩子鼓勵和愛

《再見夫妻》中楊迪說自己家庭屬于歡樂型,父母對自己的教育鼓勵居多。

楊迪出道之初,發展不順,曾因為長相限制,導緻自己的頒獎禮被取消。媽媽得知真相後依然鼓勵他:“你其實很好。”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終于毫無背景的楊迪在娛樂圈闖蕩多年之後,憑着自己溫暖樂觀的性格,努力和堅持,迎來了事業高峰,也有了“跪謝父母”那感人一幕。

他的成功,離不開家庭的溫暖呵護,以及父母無條件的愛,持續的關注和信任。

二、避免情感暴力

自诩最愛孩子的我們,為什麼要狠心戳孩子心窩?

兒子和爸爸吵架,爸爸一怒之下砸了孩子心愛的模型,第二天,父親跟兒子說,如果兒子還敢頂嘴,他會繼續砸,把兒子所有熱愛的東西都毀掉。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孩子用時間、精力和熱情完成的成果,被父親親手毀掉。碎掉的不止玩具模型,親子關系的裂痕也随之而生。

也許當時,面對父母的情感暴力,孩子人微言輕,無能為力,但是他的心卻開始刻意疏遠父母,與我們保持距離。

每一次傷害,都讓孩子深深懷疑父母的愛,每一次懷疑背後,都會讓孩子自覺退後一寸距離。

心理學上有個南風效應,就是告訴我們,溫暖惹人愛,寒冷讓人逃離。家庭情感暴力隻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溫暖呵護才能留住孩子的心。

三、如果父母真做錯了,不妨向孩子道歉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笨拙出錯,關心則亂,或冤枉孩子,或傷害孩子。

傷害難免是不愉快的,但是父母敢于放下權威向孩子道歉,也是一種溫暖的智慧。

也許曾經傷害過孩子,轉念意識到問題,坦誠地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也是愛的表現。

不要讓孩子一生都在等那句“對不起”。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隻有愛,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讓家庭情感暴力少一點,對孩子溫暖呵護多一點,孩子才能溫暖如光,彼此始終心連心。

願父母子女一場,可以始終有愛,且越愛越親。

—— End ——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作者:木人,家居小主媽一枚。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多少孩子在等父母這句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