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公元前180年,把持朝政數年的呂後去世,随後就爆發了諸呂之亂,劉漢宗室及其支援者借口呂氏作亂而發動了讨伐諸呂的政變,其結果就是諸呂被鏟平,而遠在代國的劉恒被迎立為大漢皇帝,即漢文帝。

可以說,劉恒是西漢運氣最好的皇帝,原本皇位與他無緣,他也沒有參與誅滅呂氏的行動,但皇位最終卻落在了他頭上,這不是幸運是什麼?與他的幸運相比,劉襄就悲催多了,可以說,劉襄是為叔叔劉恒做了嫁衣,要知道最先站出來保護劉氏江山的正是劉襄。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劉襄正是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嫡長子,劉肥作為劉邦的庶長子,雖然注定與皇位無緣,但是他的封地是整個漢朝諸侯王中最大的,劉肥生了十三個兒子,其中,嫡長子劉襄在劉肥去世之後即齊王位,次子劉章為朱虛侯,娶呂祿的女兒為妻,第三子劉興居為東牟侯。

劉章和劉興居都生活在長安,也是以,劉襄能夠提前得知長安的動向。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後病重,她對呂祿和呂産說:

“呂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兵衛宮,慎毋送喪,為人所制!”

呂後謀劃半生,雖然呂氏家族的男丁都已經封王封侯,但畢竟是異姓王侯,呂後在的時候,呂氏家族權傾朝野,但呂後畢竟還沒有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呂氏家族的地位也并非那麼穩固,一旦呂後去世,呂氏家族恐怕會遭到責難,甚至可能會被除掉。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是以呂後病重之際才有這樣的憂慮,她将呂祿封為上将軍,将北軍握在手中,又讓呂産将南軍握在手中,為的就是以防萬一。而呂後又留下遺诏:大赦天下,以呂王産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後。

呂後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呂氏家族,但因為呂後的關系,呂氏家族已經和劉漢宗室已經水火不容。呂後一去世,諸呂就密謀發動叛亂,試圖在第一時間控制朝廷,而劉章因為妻子的緣故,提前知道了呂氏的謀劃。

劉章将這件事秘密通知了遠在齊國的兄長劉襄,希望劉襄能夠起兵向西,兄弟三人裡應外合,必然能夠除掉呂氏,謀得天下,到時候劉襄這個劉邦的庶長孫就是大漢的皇帝。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劉襄知道後自然很樂意這樣做,但既然是誅滅呂氏集團,就必須保證足夠的兵力才能做到萬無一失,齊國的地盤雖然是諸侯國中最大的,但隻靠一個齊國的兵力未必能成事,是以劉襄和他的團隊在解決了召平之後就派内史祝午到琅琊國尋求琅琊王劉澤的幫助。

但劉襄又害怕将來拿不住劉澤,畢竟劉澤是劉氏宗親中最年長的,将來的話語權很可能在劉襄之上,是以劉襄等人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們明着是說服劉澤到齊國去商量起兵之事,而且以劉澤為尊,實際上卻是将他騙到了齊國,算是變相的軟禁了起來。

而祝午率領琅琊國的士兵與劉襄彙合,他們的目标是長安。為此劉襄特意給各個諸侯王送去了書信,告知他起兵的目的是誅殺”不當為王者“,劉襄雖然沒有一呼百應,但大部分的諸侯王都是支援劉襄的。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外有劉襄領大軍向西,内有劉章、劉興居與周勃、陳平等人謀劃穩定長安的局勢,他們進行的很是順利,呂後一死,呂氏家族已經不得人心,呂産曾經派灌嬰領兵迎戰劉襄,但灌嬰出兵之後卻屯兵于荥陽,與劉襄等人聯合,決定在合适的實際誅殺呂氏集團。

以劉襄為首的諸侯王起兵,為周勃、陳平等人提供了機會,周勃、陳平、劉章等人設計控制了北軍和南軍,劉章更是殺死了呂産,他們之後又殺死了呂祿,呂氏家族的兩大支柱被殺之後,其他人解決起來就容易了許多,很快,呂氏家族的人都被誅殺了一個幹淨。

呂氏既除,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選立新帝,當時新帝的人選不過有兩個方向,其一就是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其二就是漢高祖劉邦的庶子孫。周勃和陳平等人最先排除的就是漢惠帝的那幾個兒子,他們認為漢惠帝的那幾個兒子都不是他親生的,而是原本呂後将呂家的孩子接進宮養在漢惠帝名下的,是以漢惠帝活着的那幾個兒子全部被殺。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由此,新帝的人選隻能從劉邦的庶子孫中去選擇,當時尚在世的就是劉邦的第四子劉恒、第七子劉長、劉邦的庶長子劉肥的幾個兒子、劉邦第六子劉友的兒子等,在這些人中,齊王劉襄、代王劉恒、淮南王劉長是大臣們着重考慮的三個人。

按照當時的局勢來說,劉襄是最先站出來起兵誅殺呂氏集團的,而且他是劉邦的長孫,無論是從能力、功績還是身份來說,都應該是最佳人選,但我們知道最後成為新帝的是代王劉恒。那麼,周勃、陳平等人為什麼棄了劉襄而選擇劉恒呢?

其一,琅琊王劉澤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劉澤說起來和劉邦是平輩,是劉襄的長輩,卻被劉襄擺了一道,被困在了齊國,不得不乖乖交出了琅琊國的軍權。雖然中了計,但也不是一個傻人,他在齊國對劉襄說:

“齊悼惠王高皇帝長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長孫也,當立。”

同時,劉澤又認為,雖然劉襄合該做皇帝,但長安的那些重臣對此可能會有猶豫,他這個琅琊王是劉氏宗親中年齡最長的,說話的分量還是在的,他要是能去長安為劉襄說上幾句好話,那麼,劉襄坐上那個位子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劉襄覺得劉澤的話很有道理,于是他就派人護送劉澤進京,而劉澤進京之後卻對周勃、陳平等人說了這樣的話:

“齊王母家驷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複為呂氏也。”

這句話可謂直中要害,呂後執政和呂氏家族的事情大家是曆曆在目,誰也不想再來個厲害又跋扈的外戚,而劉襄的舅舅驷鈞正是一個兇殘的人,這樣一個外戚是誰都不願意擁有的,于是大家都不再提讓劉襄為新帝的事情。

起兵鏟除呂後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其二,如果劉襄僅僅有一個嚣張跋扈的舅舅其實不足以讓周勃、陳平等人斷了讓他為帝的念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襄不是一個容易被控制的人。從劉襄在呂後去世後第一時間舉起誅殺“不當為王者”來看,他就是一個極有野心和能力的人,再加上他後來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了琅琊國的兵力,向西攻打屬于呂國的濟南郡等,都證明劉襄并非是一個無能之人。

一個年近三十歲身強力壯的、富有謀略和野心的人絕不是權臣想要擁立的新帝,作為權臣來說,誰不想出現君弱臣強的局面呢?是以周勃、陳平等人并不希望劉襄為帝,反倒是低調的代王劉恒,沒什麼勢力,也看不到什麼實力,其母薄姬背後的薄家又是善良老實的,這一切都符合他們心目中的新帝要求,是以他們才棄了劉襄,而擁立劉恒為帝。

事實證明,周勃、陳平等人看走了眼,漢文帝劉恒絕不是那種易受控制的人。而劉襄為這個叔叔做了嫁衣,回到齊國之後郁郁寡歡,第二年就去世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