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三國時代,諸葛亮先生在《後出師表》中寫道,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于伐之。坐以待斃,這個成語,由此而出。意思是,在困難中,不積極尋找出路,坐着等待死亡。想不到,到了21世紀,坐以待斃,會被專業人士引用,成為1種疾病的名稱。這是怎麼回事呢?讓咱們一起看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早在18世紀的時候,就有醫生意識到,長時間坐着,身體活動不足,關系着全身健康的狀況。1953年,有學者發現,同組工作的公共汽車職員,駕駛員的腰圍比售票員更粗,經過深入分析後,首次釋出了體力活動不足與慢性疾病風險相關的研究報告。随後,相關的研究不斷增加。2015年時,有200多位學者共同提議,定義1種新的疾病名稱,Sedentary Death Syndrome,意思是體力活動缺乏綜合征。有人認為,體力活動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久坐,于是,将這個名詞譯為坐以待斃症。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體力活動缺乏綜合征,被形象地譯為坐以待斃症,切中了這類問題的要害。因為,咱們人類的生活安排中,每天大約有30%的時間用于睡覺,在其餘的16小時裡,即使每天進行30分鐘的運動,身體仍然會在很長的時間處于靜坐或低強度的活動狀态,而許多的研究發現,靜坐的生活方式 ,不僅與多種疾病風險的增加有關,而且是獨立于運動的風險因素。就是說,促進健康的關鍵措施,不是增加運動量,而是減少靜坐時間。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美國學者曾于2015年,在《慢性疾病預防》雜志上發表過1篇論文。研究發現,增加身體活動,可以使女性的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使男性的舒張壓下降。持續運動者,空腹血糖水準下降,随機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準控制更佳。是以,學者們認為,體力活動水準是改善心髒代謝的相關因素。此外,還有研究表明,體力活動水準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着相關性,體力活動缺乏會加速認知功能退化。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2007年時,美國學者首次提出了理論設想,将體力活動不足定義為,在日常生活中久坐和其他要求不活動的行為,導緻的急性和慢性有害健康的生理反應。并且認為,體力活動不足,并不等同于運動過少。這種理論具有多個證據支撐,比如,第1,靜坐少動,已經被确定為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因素。第2,靜坐少動的時間,是獨立于運動行為的風險因素。第3,靜坐少動,具有明确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基礎。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坐以待斃,不是危言聳聽,因為,靜坐已經是普遍行為,許多人每天坐着的時間,已經超過了睡覺的時間。研究表明,以靜坐少動方式工作的人,每天大約有9到11小時,處于靜坐體位。即使在閑暇時間,也大約有4小時或更多時間,處于靜坐狀态。這樣的生活方式 ,必然帶來許多的健康問題。比如,澳洲學者對11000多名受試者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看電視的時間與代謝綜合征、葡萄糖代謝異常有着顯著關聯,并且與餐後2小時血糖、空腹胰島素水準,呈現劑量反應關系。歐洲的大樣本調查則顯示,看電視的時間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關。

200多位學者,發起共同提議,将坐以待斃定義為疾病

目前的研究,已經确認靜坐少動與肥胖、代謝綜合征、心血管代謝風險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之間的關系,相關的臨床風險包括血糖濃度、高密度脂蛋白、血漿甘油三酯、身體各部位的多餘脂肪等,都與靜坐少動時間相關。研究還發現,靜坐少動對健康的影響,存在着性别差異,這種行為對女性的影響更明顯,學者們分析,可能是女性與男性相比,體重較輕且脂肪較多,增加了餐後久坐對代謝影響的易感性,或者是吃零食的習慣所導緻。最近,發表在《柳葉刀》雜志的報告指出,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導緻了大約6%的冠心病,7%的2型糖尿病,10%的乳腺癌以及10%的結直腸癌。體力活動缺乏,導緻了9%的過早死亡率。這些資料告訴大家,坐以待斃,就在咱們身邊,甚至就在自己身上。看到這兒,抓緊起立,站一會兒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