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三国时代,诸葛亮先生在《后出师表》中写道,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于伐之。坐以待毙,这个成语,由此而出。意思是,在困难中,不积极寻找出路,坐着等待死亡。想不到,到了21世纪,坐以待毙,会被专业人士引用,成为1种疾病的名称。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咱们一起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早在18世纪的时候,就有医生意识到,长时间坐着,身体活动不足,关系着全身健康的状况。1953年,有学者发现,同组工作的公共汽车职员,驾驶员的腰围比售票员更粗,经过深入分析后,首次发布了体力活动不足与慢性疾病风险相关的研究报告。随后,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加。2015年时,有200多位学者共同提议,定义1种新的疾病名称,Sedentary Death Syndrome,意思是体力活动缺乏综合征。有人认为,体力活动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久坐,于是,将这个名词译为坐以待毙症。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体力活动缺乏综合征,被形象地译为坐以待毙症,切中了这类问题的要害。因为,咱们人类的生活安排中,每天大约有30%的时间用于睡觉,在其余的16小时里,即使每天进行30分钟的运动,身体仍然会在很长的时间处于静坐或低强度的活动状态,而许多的研究发现,静坐的生活方式 ,不仅与多种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而且是独立于运动的风险因素。就是说,促进健康的关键措施,不是增加运动量,而是减少静坐时间。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美国学者曾于2015年,在《慢性疾病预防》杂志上发表过1篇论文。研究发现,增加身体活动,可以使女性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使男性的舒张压下降。持续运动者,空腹血糖水平下降,随机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控制更佳。因此,学者们认为,体力活动水平是改善心脏代谢的相关因素。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体力活动缺乏会加速认知功能退化。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2007年时,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理论设想,将体力活动不足定义为,在日常生活中久坐和其他要求不活动的行为,导致的急性和慢性有害健康的生理反应。并且认为,体力活动不足,并不等同于运动过少。这种理论具有多个证据支撑,比如,第1,静坐少动,已经被确定为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因素。第2,静坐少动的时间,是独立于运动行为的风险因素。第3,静坐少动,具有明确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坐以待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静坐已经是普遍行为,许多人每天坐着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睡觉的时间。研究表明,以静坐少动方式工作的人,每天大约有9到11小时,处于静坐体位。即使在闲暇时间,也大约有4小时或更多时间,处于静坐状态。这样的生活方式 ,必然带来许多的健康问题。比如,澳大利亚学者对11000多名受试者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的时间与代谢综合征、葡萄糖代谢异常有着显著关联,并且与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呈现剂量反应关系。欧洲的大样本调查则显示,看电视的时间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关。

200多位学者,发起共同提议,将坐以待毙定义为疾病

目前的研究,已经确认静坐少动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特定生物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相关的临床风险包括血糖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血浆甘油三酯、身体各部位的多余脂肪等,都与静坐少动时间相关。研究还发现,静坐少动对健康的影响,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行为对女性的影响更明显,学者们分析,可能是女性与男性相比,体重较轻且脂肪较多,增加了餐后久坐对代谢影响的易感性,或者是吃零食的习惯所导致。最近,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报告指出,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约6%的冠心病,7%的2型糖尿病,10%的乳腺癌以及10%的结直肠癌。体力活动缺乏,导致了9%的过早死亡率。这些数据告诉大家,坐以待毙,就在咱们身边,甚至就在自己身上。看到这儿,抓紧起立,站一会儿吧。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