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作人:水鄉懷舊

關注格命草,閱讀更多經典詩詞文

周作人:水鄉懷舊

住在北京很久了,對于北方風土已經習慣,不再懷念南方的故鄉了,有時候隻是提起來與北京比對,結果卻總是相形見绌,沒有一點兒誇示的意思。譬如說在冬天,民國初年在故鄉住了幾年,每年腳裡必要生凍瘡,到春天才脫一層皮,到北京後反而不生了,但是腳後跟的斑痕四十年來還是存在,夏天受蚊子的圍攻,在南方最是苦事,白天想寫點東西隻有在蚊煙的包圍中,才能勉強成功,但也說不定還要被咬上幾口,北京便是夜裡我也是不挂帳子的。但是在有些時候,卻也要記起它的好處來的,這第一便是水。因為我的故鄉是在浙東,乃是有名的水鄉,唐朝杜荀鶴送人遊吳的詩裡說: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他這裡雖是說的姑蘇,但在别一首裡說:“去越從吳過,吳疆與越連。”這話是不錯的,是以上邊的話可以移用,所謂“人家盡枕河”,實在形容得極好。北京照例有春旱,下雪以後絕不下雨,今年到了六月還沒有透雨,或者要等到下秋雨了吧。在這樣幹巴巴的時候,雖是常有的幾乎是每年的事情,便不免要想起那“水港小橋多”的地方有些事情來了。

在水鄉的城裡是每條街幾乎都有一條河平行着,是以到處有橋,低的或者隻有兩三級,橋下才通行小船,高的便有六七級了。鄉下沒有這許多橋,可是汊港紛歧,走路就靠船隻,等于北方的用車,有錢的可以專雇,工作的人自備有“出坂”船,一般普通人隻好趁公共的通航船隻。這有兩種,其一名曰埠船,是走本縣近路的,其二曰航船,走外縣遠路,大抵夜裡開,次晨到達。

埠船在城裡有一定的埠頭,早上進城,下午開回去,大抵水陸六七十裡,一天裡可以打來回的,就都稱為埠船,埠船總數不知道共有多少,大抵中等的村子總有一隻,雖是私人營業,其實可以算是公共交通機關,魯迅短篇小說集《仿惶》裡有一篇講離婚的小說,說莊木三帶領他的女兒往龐莊找慰老爺去,即是坐埠船去的,但是他在那裡使用國語稱作航船,小說又重在描畫人物,關于埠船的東西沒有什麼描寫。

這是一種白篷的中型的田莊船,兩旁直行鑲闆,并排坐人,中間可以擱放物件。船錢不過一二十文吧,看路的遠近,也不一定。鄉村的住戶是固定的,彼此都是老街坊,或者還是本家,上船一看乘客差不多是熟人,坐下就聊起天來,這裡的空氣與那遠路多是生客的航船便很有點不同。

航船走的多是從前的驿路,終點即是驿站,它的職業是送往迎來的事,埠船卻辦着本村的公用事業,多少有點給地方服務的意思,不單是營業,它不但搭客上下,傳送信件,還替村裡代辦貨物,無論是一斤麻油,一尺鞋面布,或是一斤淮蟹,隻要店鋪裡有的,都可以替你買來,他們也不寫賬,回來時隻憑着記憶,這是三六叔的旱煙五十六文,這是七斤嫂的布六十四文,一件都不會遺漏或是錯誤。它載人上城,并且還代人跑街,這是很友善的事,但是也或者有人,特别是太太們,要嫌憎買的不很稱心,那麼隻好且略等候,等“船店”到來的時候,自己買了。

城市裡本有貨郎擔,挑着擔子,手裡搖着一種雅号“驚閨”或是“喚嬌娘”的特制的小鼓,方言稱之為“袋絡擔”,據孫德祖的《寄龛乙志》卷四裡說:“貨郎擔越中謂之袋絡擔,是貨什雜布帛及絲線之屬,其初蓋以絡索擔囊橐衒且售,故雲。”後來卻是用藤竹織成,疊起來很高的一種箱擔了,但在水鄉大約因為行走不便,是以沒有,卻有一種便于水行的船店出來,來彌補這個缺憾。這外觀與普通的埠船沒有什麼不同,平常一個人搖着橹,到得行近一個村莊,船裡有人敲起小鑼來,大家知道船店來了,一哄的出到河岸頭,各自買需要的東西,大概除柴米外,别的日用品都可以買到,有洋油與洋燈罩,也有芒麻鞋面布和洋頭繩,以及絲線。這是舊時代的辦法,其實卻很是有用的。

我看見過這種船店,乘過這種埠船,還是在民國以前,時間經過了六十年,可能這些都已沒有了也未可知,那麼我所追懷的也隻是前塵夢影了吧。不過如我上文所說,這些辦法雖舊,用意卻都是好的,近來在報上時常看見,有些售貨員努力到山鄉裡去送什貨,這實在即是開船店的意思,不過更是辛勞罷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