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太平軍在金田吹響起義的号角之後,便開始蔓延大半個清朝,前後總共持續了14年之久,期間攻占了清朝很多的地方。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卻少有清朝官員向其投降的現象。按理來說,太平天國當時的氣勢如此之大,大有席卷整個大清國的趨勢,為何卻鮮有朝廷官員見風使舵臨陣倒戈呢?

難不成清朝官員個個鐵骨铮铮,毫不為利所動?當然不是,其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導緻。
其一,太平天軍的恐怖形象。太平軍雖然在前期勢頭很猛,但是他們的行為卻也給群眾帶來了極大的恐慌,以至于當時居家避難的百姓數不勝數,有的因恐慌逃到深山,或避難于荒野,或背井離鄉。而且太平軍所到之處,給當地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尤其在江南地區通貨膨脹極為嚴重,各種日常生活用品、食物的價格瘋漲。
像同治元年的豬肉一斤隻需120文左右,可是太平軍一到,導緻肉價瞬間就翻了一倍。糧價、油價等亦是如此,這無疑給百姓增加了很大的負擔,這就造成了群眾本能排斥太平天國的心理。就連普通百姓都排斥太平天國,作為清朝的封疆大吏,自然也不願意上他們的“賊船”了。
其二,太平天國對歸降者的政策不好。太平天國發展雖然很快,但是政權極不穩定,而且沒有長遠發展的眼光。其實并不是沒有一個清朝官員投降過他們,事實上還是有的,隻是數量很少,但是由于内部鬥争嚴重,以至于投誠過去的清朝将領根本沒有機會受到重用,經常是一種被輕視狀态。
其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國的主要領袖壓根沒有成大事的格局,不懂得利用一切力量壯大自己。說是為了推翻清朝,但是實際行動卻盡顯小農思想。是以,他們不懂得籠絡人才,對待願意投降的清朝官員更是很随意的安排。甚至有的到後面還遭到了自己人的迫害,試想一下,就這樣對待歸降者,接下來還有誰會傻乎乎的投降于你?
其三,太平天國的所作所為過激。太平天國雖然看起來陣勢很大,但是他們都做些什麼呢?為了鼓吹他們思想,不是焚燒孔廟,就是肆意殺害讀書人,這種種行為,不僅危害了社會,還惹怒了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尤其是清朝的官員,他們都是通過科舉考取的功名,太平軍的作為完全與他們是對立的,若是與之為伍,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恥辱。是以,當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很多人實際上是希望他們早點滅亡的,尤其是知識分子階層。是以說,清朝的官員不願意倒戈于太平軍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