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近代史,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對于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來說,這是一段極為屈辱的曆史,可謂是水深火熱、内憂外患。對外,我們被列強侵略、瓜分,甚至八國聯軍都打到了我們的首都;對内,清政府壓榨人民、鎮壓反抗,還成為了列強侵略中國的幫兇,讓百姓恨之入骨。

晚清的沒落
任何一種事物都處在變化當中,一個王朝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曾經有過一段強盛的曆史,先後平定、穩固了廣大的邊境地區,讓中國的版圖在元朝之後達到了鼎盛。
但這樣的盛世最終也随着閉關鎖國、在工業時代中的慢慢落後而結束,清王朝在中後期已經逐漸變成了一個外強中幹的“空殼子”。列強的侵略雖然是清王朝沒落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生産力的落後和清王朝自身的腐朽。
曾國藩的“工資”
或許單單這樣說,大家對于晚清時期的腐敗還是沒有具體的概念,下面我們就從晚清的官員俸祿開始說起。從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開始,官員的收入就主要來自于朝廷發給的俸祿,一般分為錢币和糧食兩種。随着社會生産力的逐漸發展,官員的俸祿也從以糧食為主轉變為錢币為主。
明朝開始,白銀逐漸成為社會上通用的貨币之一,于是清朝官員的俸祿也主要以白銀為主。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也是當時朝廷中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他的俸祿究竟是多少呢?
曾國藩剛剛當上翰林院庶吉士的時候,每半年的俸祿大約是白銀31兩5錢,祿米31斛5鬥,按一兩白銀約等于175元來算,曾國藩半年的工資是16585元,也就是每個月僅有兩千多元。當然,等到曾國藩逐漸在官場上嶄露頭角,最終成為了一品大員之後,他的俸祿也上漲到了過去的百倍,每年的俸祿換算過來能夠達到兩百多萬元。但即便如此,曾國藩還是過着相當樸素的生活,甚至連肉都很少吃,這是怎麼回事?
除去養家糊口所需要的糧食和錢财,晚清官場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支出,那就是“人情世故”。在那個時候的官場上,幾乎任何一種社交都要和金錢挂鈎,清政府甚至為了防止官員們過度A錢腐敗而專門發放了“養廉銀”用于社交,但像是曾國藩這樣的官員,依舊從中得不到多少額外收入,因為官做得越大,需要的“人情世故”費用也就越多。是以才有說法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些收入都需要剝削百姓得來,真是讓知情者覺得,清王朝的亡國是定局,不亡國才怪呢。
封建王朝不管在一個時期多麼強盛,也改變不了本質上落後于時代的事實。是以,推翻封建統治成為了時代的潮流,而我國人民也及時醒悟過來,沒有放任錯誤繼續下去,最終完成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