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主辦,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共同承辦的中國幹細胞第十一屆年會在廣州開幕。
年會披露了一批幹細胞研究領域高精尖課題的最新進展,專家同時也提醒,幹細胞研究目前離臨床應用還較遠,公衆對幹細胞研究要保持理性态度。

12月12日,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主辦,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幹細胞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共同承辦的中國幹細胞第十一屆年會在廣州開幕。主辦方供圖
廣州是幹細胞研究高地之一
年會活動将持續至15日,本屆年會邀請了8位國内幹細胞領域傑出科學家作大會特邀報告,設定了、幹細胞臨床轉化和青年論壇7個分會場,将會有來自國内的63位報告人進行分會場報告,分享新形勢下對幹細胞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的新思考。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會長季維智表示,北京、上海、廣州是我國幹細胞研究領域做得較好的三個區域,今年的年會在廣州舉辦,希望在廣東的經濟支援下能夠對幹細胞的研究、轉化作一些貢獻,“相對而言,廣州在臨床轉化方面有比較大的優勢,因為有資本實力,臨床資源也比較豐富”。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幹細胞生物學分會會長季維智。主辦方供圖
晶狀體幹細胞或将幫助先天性白内障兒童“再生”晶狀體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是本次年會的承辦方,據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劉奕志介紹,眼科中心在幹細胞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在人類成體幹細胞中發現了晶狀體幹細胞,在未來的臨床應用中,有希望用于治療兒童的先天性白内障。
“大人的白内障可以用人工晶狀體來替代,小孩的不行,因為小孩還在生長發育,我們就研究用幹細胞讓小孩重新長出新的晶狀體,雖然達不到原來的百分百,但比沒有要好”,劉奕志介紹,這項研究正處在臨床試驗的階段,“已做了臨床試驗,效果都很好,但要形成一個常用的治療方法還要經過标準化的轉化,對适應症、技術進行标準化,還要寫到指南中去,我們将向這個方向去努力”。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劉奕志。主辦方供圖
用幹細胞制作視網膜類器官 已進行了動物實驗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葛堅教授在大會上進行了《視網膜類器官建構與移植的進展和挑戰》的主題報告。
在眼科領域,有一部分緻盲性眼病還沒有好的辦法去根治,如青光眼、遺傳性的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變性等,用幹細胞去“再生”一個類視網膜,用以替代受損的視網膜,就是目前的研究思路。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葛堅教授在大會上進行主題報告。主辦方供圖
怎樣用幹細胞來“再生”視網膜?簡單來說,在體外用人的成體幹細胞做成一個“類視網膜”,即用納米材料做一個支架,在支架上長細胞,讓它模拟出人類視網膜的結構,再用外科手術的辦法把它移植到病人的視網膜上。
據介紹,這項研究已在猴子身上做了動物實驗,一例青光眼,一例老年黃斑變性的動物模型,動物實驗初步發現,形态學上是可以移植的,“這個組織可以長進去,神經纖維可以長到猴眼裡面去”,而目前的難點在于視網膜功能的發揮。
“不管怎麼說,動物實驗給我們一個很興奮的結果,在形态學上可以看到,幹細胞類器官是可行的”,葛堅表示。
葛堅同時提醒,對于幹細胞研究也要保持理性态度,“有前景,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别是臨床應用,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幹細胞研究真正用到臨床上去,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還有很大的鴻溝,要理智看待幹細胞研究的問題”。
采寫:南都記者李文 通訊員邰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