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發生在康熙時期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不論從史料還是影視劇,想必很多朋友都對此有了很深的了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此事堪稱康熙一生當中最為痛心之事,太子兩立兩廢,衆皇子拉幫結派明争暗鬥,毫不顧忌兄弟情面,樁樁件件都給予康熙很大的打擊。而最終皇四子胤禛可以勝出承繼大統,不僅僅得益于他獨一無二的長處,也依賴于他的短處,為何這樣說呢?我們接下來具體分析一下: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康熙帝畫像

出身較低,是缺點也是優點

1、母族勢微,不受重視

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諱胤禛,聖祖第四子也。母孝恭仁皇後烏雅氏。生有異徵,天表魁偉,舉止端凝。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四十八年封雍親王。

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淩晨,胤禛出生于紫禁城永和宮。她的生母烏雅氏雖出自滿洲正黃旗(上三旗),但系包衣參領烏雅.武威之女,1673年(康熙十二年)經由内務府一年一度選秀進宮,僅為宮女之身。在誕育胤禛之時,由于是無名号的庶妃,是以無權撫養所生皇子(嫔及以上位分方可有機會),故胤禛足月後便被送往承乾宮貴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後)處代為撫養。

正因母族的出身卑微,是以胤禛的出世并未給康熙帶來多少喜悅感。但随着年齡的慢慢增長,胤禛自身的潛力漸漸被發掘,6歲開始學習功課,拜張英、熊賜履、徐元夢等名家為師,頗受諸位師傅好評。是以,憑着這份勤奮和聰慧,在康熙每逢外出之時,總會想到這位皇四子,或木蘭秋狝,或巡視地方,或展谒山陵。甚至在有的時候,皇阿瑪還會讓其代辦一些政務上的差事,胤禛都憑借自己的才幹做得非常出色。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雍正帝畫像

是以,即使有出身上的劣勢,胤禛依然可以在不受重視的前提下,經過數十年的皇子生活,讓自己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才幹,為其日後處理政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所謂的劣勢在此時卻反而成為了優勢,為何這樣說呢?

原因很簡單,一個孩子自出生以後就帶有各種光環,被寄予各種厚望,那麼他的一言一行也會在無形之中被無限放大,成為衆人矚目的焦點,而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便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

2、含着金湯匙出生的皇太子

帝王紹基垂統,長治久安,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誕生嫡子,已及二齡。茲者欽承太皇太後、皇太後慈命,建儲大典,宜即舉行。今以嫡子胤礽為皇太子。爾部詳察應行典禮,選擇吉期具奏。

胤礽生母是康熙帝發妻孝誠仁皇後赫舍裡氏,在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胤礽後難産去世,年僅21歲。為了緬懷發妻,康熙帝突破祖制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經太皇太後(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和皇太後(孝惠章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允準,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六月初三以“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為由,公開宣布立胤礽為皇太子,這也使其成為了清朝第一位在皇帝生前即公開冊立的儲君。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一月,年僅5歲的胤礽不幸患痘,為了照顧愛子,日理萬機的康熙長達13天未批閱過一份奏折,可見他對這位嫡子的無比重視,這是胤禛所從未體會過的待遇。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胤礽畫像

被封太子後,胤礽起初也确實展示出自己的天賦,不僅好學而且還文武兼備,康熙外出征戰時多次命其留守京師監國攝政。但随着年齡的增長,其桀骜的性格漸漸形成,而且在索額圖(孝誠仁皇後叔叔)的“輔佐”之下,胤礽的道路朝着與父親所期望的反方向越行越遠。

3、以賢明著稱的八阿哥

1681年(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皇八子胤禩出生,其生母衛氏系内管領阿布鼐之女,與胤禛生母烏雅氏一樣,來自正黃旗包衣,而且從受寵程度來看,還較烏雅氏更為差一些。

同樣母族勢微的胤禩,自幼便知隻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可彌補出身上的缺憾,而事實上他也确實做到了,不僅在諸兄弟當中脫穎而出,而且平日還禮賢下士,沒有任何皇子的尊貴做派。正因如此,才會有後來自忖實力不足的九阿哥和十阿哥以及半路投奔的大阿哥紛紛加入。而胤禩呢,是來一個歡迎來兩個舉雙手贊成。就這樣,胤禩團隊漸漸從一個出身卑微勢單力薄的皇子變成可與太子匹敵不可小觑的龐大勢力。但表面看似不斷壯大的背後,因為胤禩的照單全收實際上卻為他帶來了多方面的不利影響。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胤禩畫像

首先,過早暴露自己的企圖和想法,讓英明睿智的康熙早早對其産生提防之心;其次,胤禩團隊作為奪嫡中三大勢力人數最多者,落到實處能指靠上的人卻很少,大多都是當初心懷為了可以借着如日中天的八爺而平步青雲之人,而如此未能達到衆志成城且良莠不齊的團隊,自然不能助其完成大業。

是以,相對在備受矚目後一舉一動皆影響深遠的胤礽與胤禩,胤禛不僅出身不高而且凡事也都會做到适可而止,這樣即使心裡有再多的想法,都不會人盡皆知,很好地将自己隐藏,才是在當時形勢下對自己最好的一種保護,此時的劣勢自然已無形之中成為了毋庸置疑的優勢。

避其鋒芒,暗存實力

相較于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的風頭正盛,胤禛所采取的政策顯示出其超凡的遠見卓識。

第一,善解上意,投其所好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在康熙巡幸塞外途中,已當了太子長達33年的胤礽做錯了三件大事:1、為身不正,放縱屬下恣意妄為;2、因十八皇子胤衸之死觸怒父親康熙;3、夜晚窺伺康熙禦帳,使康熙誤以為他要行悖逆之事。在長久以來的失望和憤怒累積下,康熙在布爾哈蘇行宮徹底爆發,以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馴”為由正式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康熙劇照

但很快,念及孝誠皇後誕育之功,康熙頓生悔意,但皇帝金口玉言又豈能說改就改,于是他在同年十一月十四這天于暢春園宣谕群臣讓衆人群策群力選出一位新的皇太子出來,實際上是為重新選胤礽為太子找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然而,當時卻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一點,反而在阿靈阿、王鴻緒等人的暗箱操作下,群臣紛紛建議立八阿哥胤禩為儲君。結果可想而知,康熙帝嚴詞拒絕。而此時表面看似不顯山不露水的胤禛,卻堅決地站到了二哥胤礽這一邊,力促複立胤礽為太子,雖然當時康熙并未作出直接回複,但胤禛在他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胤禛劇照

第二,韬光養晦,不露鋒芒。

相對胤禩處處想高人一等鋒芒畢露,胤禛自通曉事理起便秉承“韬光養晦,不露鋒芒”的宗旨,尤其是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廢、諸皇子蠢蠢欲動之時,更需要時刻保持一個沉着冷靜的心态和給人一種安于現狀的對外形象,他素以“第一閑人”而自居,崇尚佛學,與世無争。一方面,除十三阿哥胤祥之外,胤禛與其他兄弟都能基本保持距離持平的友好關系;另一方面,通過在父親面前樹立良好形象博得父親歡心的同時,暗中積蓄力量鞏固實力,靜待最佳時機。

團隊精良,衆志成城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相對于八阿哥陣營當中的九阿哥和十阿哥而言,胤禛團隊的皇子們實在是強太多。僅以十三阿哥胤祥為例,在他身上,人生由低迷轉為扶搖直上再到急轉直下,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練就明晰的洞察力和敏銳的判斷力。這位從小就因志趣相投而和四哥情比金堅的人,不僅比親兄弟還親,而且在立場上,不論甘苦,始終與胤禛站在一處誓死相随,這也是為什麼雍正甘願為其多次破例(連跳四級封親王爵、生母被連追三級封号為皇貴妃且與康熙合葬景陵、去世後特許無需避雍正名諱仍未胤祥、首開先例入祀賢良祠)的真正原因,真正印證了那句老話: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九子奪嫡中,雍正如何成功承繼大統?淺析其劣勢逆襲的背後真因

胤祥劇照

2、文臣武将,團結一心

除了有情比金堅的好兄弟,胤禛團隊當中,還有獻言獻策決勝千裡的各位文臣武将。元老級重臣張廷玉、隆科多,平亂定勘的年羹堯,胸無點墨但為官有道的李衛,足智多謀的戴铎,衆人齊心合力衆志成城,在胤禛擴充實力的道路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所謂在精不在多,與胤禩團隊成員甚廣但良莠不齊相比,胤禛陣營的每一位成員都可獨當一面且團結一心,故最終的成功實屬必然。

史海君說:

縱觀胤禛當皇子的45年時光中,雖然因出身卑微而沒有得到父親過多關注,在奪嫡事件中也遠遠不及太子胤礽與八阿哥胤禩風頭正盛,但其正是憑借不露鋒芒善迎上意,在與諸兄弟保持良好距離的同時,也達到了無形之中逐漸獲得其父好感的效果。

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申昜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於齋宮,宣诏嗣位。聖祖崩。辛醜,上即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

1721年(康熙六十年),時年44歲的胤禛奉父親之令前往盛京拜谒祖陵,冬至又代父祭祀于南郊。種種迹象表明,他已然成為康熙心目中可承繼帝位的最佳人選之一。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在父親駕崩7天之後,45歲的胤禛于太和殿正式繼位。雖然在缵承統緒頗受争議以及繼位後對待兄弟冷血無情,但韬光養晦勤勉治國亦是不争的事實。他由本不被看好的劣勢一舉逆襲,成為奪嫡事件的最後勝利者。

參考資料:

《清皇室四譜》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聖祖仁皇帝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聖祖本紀》、《清史稿.世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

版權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