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國僅有五千人的姓氏:啜姓有可能是大明建文帝後代?

文?潇橋蓬蒿人

近日,全國啜氏宗親理事會在遼甯沈陽召開,全國僅有五千人的“啜(chuài)”姓在各大網絡媒體平台上紛紛登上熱搜。雖說姓“啜”的人并不多,但啜姓也并不是簡單的單一源流。張澍編纂的《姓氏尋源》中對啜姓就進行了記載,書中寫道:“當出折惟昌所部,啜訛之後。”啜訛,黨項族人,是折惟昌的部将,隸屬于五代到北宋時世鎮陝北的折家。這是啜姓的第一個源流。除此之外,唐代突厥人的後裔也是啜姓的一個源流,在西突厥汗國時期,“啜”為突厥官職稱謂和官署名稱之一,在唐滅西突厥後,後代子孫也多有以“啜”為姓。據這次召開宗親理事會的副理事長啜憲坤宣稱,他們是明代建文帝朱允炆的後人,在靖難之役後避禍改姓為啜。

全國僅有五千人的姓氏:啜姓有可能是大明建文帝後代?

影視劇中的建文帝朱允炆在中國古代,因為各種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

提及避禍改姓,多少會帶有一些傳奇色彩。的确,避禍改姓的傳說多流于民間,很多時候沒什麼太好的辦法驗證真假。三國時期曹魏大将張遼的家族就是避禍改姓。張遼,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志》張遼傳中提及:“本聶壹之後,以避怨改姓”。而張遼的祖宗聶壹雖然在曆史上名聲不顯,但卻是赫赫有名的“馬邑之謀”的發動者。

全國僅有五千人的姓氏:啜姓有可能是大明建文帝後代?

影視劇作品中的張遼在馬邑之謀中,聶壹以自身作為誘餌,對匈奴軍臣單于詐降,以一名罪犯的首級謊稱馬邑官員,引誘匈奴大軍深入,盡管最後功敗垂成,但聶壹的所作所為絕對把匈奴人得罪得不輕。史書中沒有明确記載聶壹的結局,但從《三國志》中記載來看,匈奴人很可能是聶氏最大的仇家,從聶壹這一代開始,他們就改姓為張。比起張遼家族的故事,胡昌翼家族雖然少了一些史料佐證,但卻更富傳奇性。

全國僅有五千人的姓氏:啜姓有可能是大明建文帝後代?

胡昌翼胡昌翼是明經胡氏的始祖,而據《考川明經胡氏宗譜》記載,胡昌翼,正是唐昭宗李晔的兒子。乾甯二年(公元895年),軍閥韓建不滿唐昭宗對河中節度使的任命,聯合另外兩個軍閥王行瑜、李茂貞進逼長安并于次年在華州挾持昭宗李晔。在此之後,又以諸王謀反之名大肆捕殺宗室子弟。不久,朱溫又借口岐兵威逼京畿,舉兵西進搶奪唐昭宗。據胡氏宗譜所載,此時的何皇後身懷六甲,而昭宗李晔也感覺到了不對,為了避免皇室絕嗣,昭宗李晔在滞留陝州時将剛出生的兒子托付與徽州人士胡三公。胡三公回到婺源後的不久,昭宗李晔及諸子為蔣玄晖所害。而胡三公悉心撫養胡昌翼,之後胡昌翼于後唐莊宗同光年間時中舉,胡氏自此開枝散葉,逐漸成為當地的大族。盡管史學界對此事存在争議和分歧,方志、族譜等對于此事也記載不一,但由于年代久遠,難以查證,我們也不能排除這件事的真實性。在兵荒馬亂的明末,明宗室子弟改姓的數量,應該不在少數。從崇祯年農民起義到永曆帝被吳三桂所殺的數十年裡,經過農民軍、清軍的大舉捕殺,朱棣一脈的近支宗室幾乎絕嗣,即使僥幸逃逸的近支子弟也隻能改名易姓。後來的湘軍名将周達武即出自近支吉王一脈,當時的吉藩宗室取吉為中,再加了個框改朱為周,一直傳到他的兒子周家純,在清帝退位後才複祖姓朱改稱朱劍凡。除此之外,當時的一些書籍史料也記載了朱姓宗室的改姓情況:

改姓宗?

《清稗類鈔》載:清鹹豐時有浙江會稽人宗滌樓,名稷辰,曾任禦史,祖先本明皇族朱氏,國亡後改姓宗。

改姓李?

《罪惟錄》載:某皇族成員在明亡後逃到海甯諸生俞子久家,改姓埋名,叫李蘭臯。後仍被清朝查出處死。

改姓王?

《罪惟錄》列傳之四又載:有明宗室弟子,明亡後變姓名,改叫王杞人,“潛遊贛粵之間,常題關壯缪祠堂《百字令》一阕,追論朝事”。

改姓曹?

據華容大旺廠《朱氏族譜》記載:明朝末年,李自成揚言誅“紫陽之族”,為避禍改姓曹氏。

看來,在中國古代,通過改姓躲避禍殃,也不算是什麼新鮮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