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近年來,教師“保姆化”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老師不再是手執教鞭、威嚴的教書育人的模樣,而是被很多家長認為不過是一個負責看管孩子的“服務員”,保管百事,家長甚至學生都可以随便使喚。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近日,一位家長因為老師不給自己的孩子提褲子,執意在班級群裡“讨伐”老師,結果受到其他所有家長奚落,隻好尴尬收場。

從内容截圖來看,該家長一上來就對老師興師問罪:為什麼不給我的孩子提褲子?為了避免影響到其他人,老師請求私聊解釋,被家長果斷拒絕了,并再次質疑“為什麼不給孩子提褲子,現在的幼稚園老師就這麼嬌貴嗎?”還讓各位家長出來評評理。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老師見家長的态度這麼堅決,隻好委婉指出了該家長不尊重老師,導緻她的孩子也不尊重老師,希望老師和家長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在遇到孩子私人問題時,養成和老師私聊的習慣。該家長見勢不對,反問老師“我不夠尊重你嗎”,然後又把話題轉移到“提褲子”上面去。

老師不再客氣,當着所有家長的面詳細說明事情的緣由經過:

第一,那個小孩已經五歲了,連提褲子這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會,作為家長應該重視;

第二,那個小孩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會,其他小朋友找老師幫忙時都會說“請你幫助我”,那個小孩卻指令式地說“給我提褲子”。

第三,老師最後還是幫他提褲子了。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說完後老師也表示,希望各位家長評評理。該家長并不買賬,認為老師這樣跟一個孩子計較有失身份,認為讓孩子叫“老師”沒必要,同時還表示自己孩子是早産兒,自理能力比别人弱,老師給他提褲子是應該的,如果覺得委屈可以不做這份工作。

老師不甘示弱,表示曾多次跟該家長溝通無果,并且她沒有尊重老師,把老師當成是孩子的保姆,都是軟柿子,之前的老師對她孩子百般遷就也沒落一句好。

該家長情緒更加激動起來,直接表示幼稚園老師沒資格跟家長平等,就是保姆,并指責老師沒有教自己孩子任何東西。老師則反怼,他們每天都在教孩子們要懂禮貌、不偏食不挑食以及自己進餐、整理床鋪、穿衣等自理能力,是你的孩子什麼都沒學會。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怼得不可開交,這時一直在觀望的其他學生家長忍不住了,表示該家長确實不占理,應該提高自身素質。

該家長轉而對發言的家長進行人身攻擊,為了避免争議擴大化,影響到家長之間的情緒和關系,老師隻好把該家長請出班級群。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舐犢情深。筆者認為,該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是早産兒是以希望老師有更多照顧的心情可以了解,但愛子之心卻用錯了方向。既然知道孩子的了解能力比其他孩子弱,更加應該鼓勵孩子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學會如何自理,而不要寄希望于老師的包辦替代,畢竟老師的精力有限,同時要照顧這麼多小朋友,不可能面面俱到。再說,她對老師的态度本身就有問題,你不尊重老師,不對老師平等對待,甚至對老師有歧視心理,老師憑什麼尊重你?動不動就對别人頤指氣使,這樣的做法無論到哪裡都是站不住腳的。

并且顯然孩子已經受到影響,對老師不尊重、不禮貌,如果不及時糾正,到了正式上學的年齡、在接受文化教育時還是這樣的話,肯定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歡迎,到時候受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當然像該家長這麼極端的屬于極個别現象,但溺愛過度的情況卻是十分普遍的,導緻孩子上國小後産生各種不适應。很多小朋友上了國小後,因為缺乏自理能力,鬧出了不少“笑話”,如老師不提醒就整天不喝水、廁所沒衛生紙了也不會喊人一直蹲着,等等。根據人的成長規律和特點,幼稚園階段是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愛勞動的習慣、愛惜物品的習慣的“關鍵期”。

玉不琢,不成器。希望家長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趁孩子年齡小的可塑性、比較聽話、好訓練,一定要狠下心來,舍得“用”孩子,對孩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這樣才能為孩子日後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才是真的愛孩子,否則就是贻誤了孩子人生成長的黃金年齡。

因老師不給孩子提褲子,一家長大鬧班級群,結果小醜竟然是自己

你認為家長和老師誰對誰錯?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