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孩子的特點
活潑好動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心中第一個答案
但有些孩子
卻因為這個活潑好動
被診斷出一種病
到底是什麼病呢
孩子上課繞圈圈
不是活潑竟是多動症
骝骝今年快六歲,正在上幼稚園大班。小家夥生性活潑,耍寶逗趣一直是家裡的開心果。但最近半年,老師卻一直在跟家長回報,說孩子在幼稚園太好動了。

把孩子帶到醫院進行檢查後,醫生判斷孩子上課轉圈圈的表現是一種病,叫多動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多動症。
多動症在全球兒童中的發病率大約為7.2%,在中國的發病率在6.25%左右,全國大約有2300萬患兒。根據這個比例,平均一個班上就會有1-2個孩子存在這樣的問題。
盡管多動症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諸多不利因素。但并非無法治療。目前對于兒童多動症診療指南的一緻意見是靠行為訓練和行為管理來矯正。
“多動”和“好動”僅僅隻是一字之差,但在孩子的健康方面卻有着巨大的差異。為此,醫生提醒家長,一定要通過孩子日常的表現來區分孩子是否出現了多動症。
神經發育障礙就診嚴重偏低
患兒急需早發現
多動症、孤獨症、社交障礙,抽動,說起這些都是不同疾病的名稱,但其實他們都有一個統稱,叫神經發育障礙。相對于常見的感冒、發燒等軀體類疾病而言,這類疾病往往比較難以被發現,是以就診率嚴重不足。
神經發育障礙是指從胎兒期到18歲心理發展成熟前,因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導緻心理發育的各個方面不能遵循兒童心理發育的規律,出現遲緩、倒退或偏離正常的現象。
在我國,神經發育障礙類疾病中的多動症就有2300萬患兒,但在實際門診中,此類疾病的就診率卻僅有百分之十左右。絕大多數患兒不僅沒有接受到規範治療,甚至還沒有被發現已經患病。
除了忽視外,因病帶來的羞恥感也一直困擾着患兒和家屬。“家長沒意識到是病,反而歸咎于孩子,這是對孩子的貶低,也是先入為主,從一開始就走錯方向了。”專家表示,忽視或者漠視此類疾病,希望用時間來治療疾病的想法根本行不通。
對此,專家建議家長在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在精神、心理方面是否健康發育。除了定時孩子的身體發育進行檢查外,還要密切關注孩子與集體之間是否存在異常。
除了家長要重視外,社會對于神經發育障礙類疾病的規範化診療能力也亟待加強。成人患病後有着非常齊全臨床專科,但對于兒童來說,絕大多數患兒患病後隻能去醫院兒科接受治療。綜合醫院内,針對孩子神經發育障礙疾病,有能力進行診療的醫院和醫生并不太多。
對此專家建議醫療衛生主管部門應該加大臨床診療能力的提升,不僅擴大這種專業隊伍的人數和規範化治療的能力,此外,還需增加科普力度,幫助學校、家長充分認識到神經發育障礙類疾病的危害和辨識能力,隻有全社會動員起來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會脫離賽道肆意狂奔。
來源:湖北經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