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當中華大地飽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外來帝國主義的入侵屠戮時,無數愛國人士紛紛站起來思考救國愛國的方法。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秋瑾的革命思想在這個時候引起了無數愛國同胞的共鳴。
“拚将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在秋瑾等人加入同盟會之後,國内的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發展。同盟會的四條綱領性口号便是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态。後來随着革命形勢發展得如火如荼,愛國組織有了越發分明的派系。
作為北伐戰争之後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國民政府,同時擔當了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可謂是享有了當時最大的人和。然而即使已經坐擁一切優勢,但沒能處理好内部鬥争,過于為一己私利着想的蔣介石,最終依然隻能面對兵敗如山倒。

抗日無門
“1933年失敗後退入蘇聯。”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大量官兵不是退守就是投降,整個東三省以極快的速度被日軍占領,廣大東三省人民遭受到了日軍慘無人道的屠殺和折磨。在這種極為困難的局面下,有少量人士,以堅定的決心和毅力,堅守在了東三省。
宋慶齡在得知參加辛亥革命,和宋慶齡等人開展反蔣活動的鄧演達被秘密殺害之後,在1931年12月發表宣言,表示,“惟有以工農政策為基礎的黨才能為社會主義打下基礎,才能粉碎軍閥的勢力并擺脫帝國主義的枷鎖。”
宋慶齡的這番話迅速引起全國震撼,同年,看到慘遭日軍侵略折磨對待的東三省人民,宋慶齡一邊籌集軍費抵抗日軍侵略的十九路軍,一邊積極擁護共方“停止内戰、一緻抗日的主張”,以自己的威望,努力在國共兩黨之間架起橋梁。
當時堅守抗日前線的宋慶齡被稱為是“敢死之救國女傑”,赢得了國内和國外的所有正義人士們的高度贊揚。
在十九路軍堅持抗日的同時,李杜也在吉林梨樹鎮拉起了抗日旗幟,帶着三四萬的抗日義勇軍堅持抗日。然而最終寡不敵衆,在一路敗退之下,李杜于1933年退到了蘇聯。
在蘇聯待的三個多月内,李杜多次找當時國黨政府駐紮在蘇聯的大使,向其表明心迹,希望能夠讓自己回國去幫助東北人民抗日。大使最後被李杜的抗日決心感動,于是幫助李杜從歐洲繞道回到了中國。然而回國之後,李杜卻碰了一鼻子灰。
徑直找上蔣介石的李杜,并沒有得到蔣介石的任何許可。對于東三省上破碎于日軍鐵蹄之下的無數中國人民,蔣介石并沒有過多在乎。在無法從國民政府得到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李杜找到了由宋慶齡和何香凝所組織的“中國民族武裝自衛會”。
在這裡,李杜一邊幫助組織四處奔走籌集抗日捐款,一邊試圖找張學良得到武器、裝備、人力的支援。然而張學良也沒能給予李杜積極回應。
百般無奈之下,李杜開始接觸共方。共方高度肯定了李杜抗日救國行為,并且同意其加入到抗日統一戰線之中,但在複雜局勢之下,李杜仍舊沒能回到東北抗日。
解放期間
“抗日戰争勝利後,(李杜)投身民主運動。”抗日戰争勝利後,蔣介石所在的國方在表面上無疑擁有最大的勝利面,過于優越的局勢,甚至讓國方在戰前會議上主要讨論的都是勝利後職位工資劃分問題。
在當時,為了拿下東北抗戰勝利果實,蔣介石以極高的姿态讓李杜傳回東北。
“必須公開發表反共反蘇聲明。”仗着自己的大好局面,蔣介石表示,所有在其控制之下的東北人士和東北将領,在傳回東北之前,都必須要發表一份反共反蘇的聲明,否則就不能返鄉。深知蔣介石想用這一份聲明拿捏自己的李杜,雖然很想回東北,但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
在當時,其實李杜已經在馮雪峰和董健吾的介紹下加入了共黨,是以即使是面對自己心心念念的返鄉機會,考慮到整體大局,李杜還是站出來表示了拒絕。
在1946年的時候,李杜和當年一起抗日的戰友開始再次為李杜的傳回東北籌劃,然而還未能成行,蔣介石就發動了全面内戰。
在艱難的局面之中,1947年,何香凝和李濟深等人籌組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開始積極地組織國方的民主力量進行反蔣活動。同年7月,李杜加入了何香凝組織的反戰活動,并一直堅持到了重慶解放。
早在反清革命期間,何香凝就意識到了美術對于革命的重要性,于是開始在革命活動的同時,專攻美術學習,後來成為了“一位著名美術家。”
當時的許多革命旗幟和符号都是何香凝描繪和刺繡縫制的。何香凝積極支援革命,且在1926年的時候呼籲要“制定男女平等的法律。”
在抗日戰争期間,為了籌集軍費,何香凝每收到“華僑的一份捐款,就贈送自己的繪畫一幅。”抗日戰争之後,在解放戰争期間,何香凝又開始為了民族早日解放組建籌劃反蔣活動。
解放之後
“敗退台灣的國民黨撤走之際還留下了許多特務。”當時國内形勢并不好,國黨将國内的經濟弄得十分惡劣,共方人手不夠,在接管各個地區時,為了穩定局面,不得不留下大量的國方官員維持政府運作。為了防止國防特務作亂,共方隻能一邊大量接納官員,一邊抓特務。
在審查特務名單的時候,鄧小平突然看到了李杜的名字。了解李杜半輩子幾乎都在為了東北抗日,全國抗日而努力的鄧小平,立即訓示于炳然前去接李杜回家。在于炳然接到李杜之前,李杜因為被誤解為特務,已經被捕入獄,被關到了重慶石闆坡監獄。
于炳然是當時西南局公安部的情報處長,一收到鄧小平的訓示,其就立即出發。接到李杜的時候,于炳然關心地問李杜的身體怎麼樣,李杜表示自己身體還行,也沒吃什麼苦頭。放下心來的于炳然便帶着李杜離開了石闆坡監獄。
當時已經“快有七十歲”的李杜,一邊在于炳然的關懷聲中說自己不礙事,一邊被于炳然請上了小轎車。在這之後,李杜被評選為重慶市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在1956年去世的時候,周總理還特意送去了花圈。
李杜曾在九一八事變後,東省特别區行政長官暗中勾結日寇伺機投降的時候站出來聯絡組織吉林自衛軍,帶着部隊積極抗日,也曾在解放之後積極從事反蔣民主活動,是以,中央在得知其在解放後被誤解入獄的時候,立即讓人前去放人并道歉。
小結:
“一緻團結,共赴國難,敵忾同仇,義無反顧。”在東三省深陷危難的時候,國軍上将李杜并沒有因為個人安危而後退或投降,相反的,其不僅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組建部隊,還堅持在被日軍侵略的土地上積極進行抗日運動。
在解放後的清除特務行動當中,李杜被誤解為國防特務而被抓進了重慶石闆坡監獄。中央鄧小平得知後,立即下令讓人前去接李杜出來,賠禮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