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林武廟
中共石林彜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 蘇健康 /文 方躍章/圖
石林彜族自治縣(原路南縣)鹿阜鎮南門街東側,有一處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供祀關羽的武廟。從舊時路南古城的布局來看,武廟基本與城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文廟南北相對。武廟規模雖然遠不及文廟,但也分為大門、前殿、後殿三部分。1933年,武廟改為群眾教育館,附設圖書室、陳列室、幼稚園。新中國成立後改建為路南縣文化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當地群眾和趕街群衆讀書看報、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1986年,武廟列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進行大規模修繕,成為了解石林縣曆史文化的一處重要場所。其中,儲存在大殿後面的《調授石膏井提舉司提舉路南州正堂陳公去思碑》和《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記載了兩個特殊的曆史人物,拓展了這片文物場所的功能。
石林縣是一個古老的縣治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牂牁郡時,即在今石林縣設談稿縣。唐宋之際的南诏、大理國時期,世代生活此地的落蒙部,發展成為三十七部中的強大力量。元世祖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設洛蒙萬戶府,管轄今曲靖以南的13個縣(市、區)。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将落蒙萬戶府削弱為州,命名為路南州,轄區隻剩邑市縣和彌沙縣。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四川人陳先溶到路南州任知州(明、清時對府縣等地方正印官稱為正堂)。陳先溶在州府門前立下收費公示碑,整治收費亂象。光緒十四年(1888年),主持修建武廟,以“忠、義”為核心,興辦群眾教習所;在西河、東山河等地疏浚、築壩、修橋、補路,改善水利和交通。光緒十六年(1890年),陳先溶逐漸平定了困擾多年的匪患,在戰火廢墟上重建文廟、魁閣,地方教育日漸興旺。陳先溶調離時,路南人民感念他的善政,立下《調授石膏井提舉司提舉路南州正堂陳公去思碑》,以表達對這位勤政愛民的離任州官的思念之情。《去思碑》昭示後人:為人民謀幸福的人,人民将會永遠記在心裡。
辛亥革命勝利後,1913年路南由州改縣。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1924年,路南人張熾、楊一波、徐景瑚先後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中國革命先驅。
1927年初,張熾受黨派遣,回雲南參加中共雲南特委工作,負責宣傳,主編《日光》周刊。當年春節,張熾和共青團昆明市委書記趙琴仙到路南開展革命活動,在武廟召開大會宣傳黨的主張,成立了路南縣農民協會和雲南省婦女解放協會路南分會。路南的革命形勢煥然一新。
1929年,中共雲南省臨委書記王德三到路南圭山地區考察,準備發動武裝起義。1930年,楊一波受黨派遣到雲南工作。
路南州正堂陳公去思碑
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1938年,雲大附中搬遷到路南,與路南中學合并辦學,聞一多、李公樸、光未然、楊一波、楊春洲等知名學者和共産黨員不時來到路南。1939年,建立了路南第一個黨支部,王以中任書記,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民主活動。
1943年,雲大附中遷回昆明,楊一波留任路南中學校長。同年6月,國民黨路南縣縣長許良安到任,借故檢查征糧征稅征兵,大肆A錢受賄,搜刮民财,短短半年,巧取豪奪150餘萬元中飽私囊,引起民憤。11月,許良安借故搜查“赤化分子”,鎮壓路南中學愛國民主運動,抓捕師生。楊一波組織上司全校師生,聯合社會各界發動“倒許運動”,許良安逃離路南,被免職查辦。1944年1月,路南人民公立《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聲明“古無有為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縣始。夫流芳遺臭,皆自人為;分道揚镳,亦各有别。其人而為流芳也,則碑進而芳之;其而為遺臭也,則碑進而臭之。其碑同,其是以利民、害民者,則各異。路南縣長許良安者,實我邑空前絕後之貪官。去不有迹,何以懲前?臭既永遺,允堪毖後……”。《遺臭碑》昭示後人:踐踏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會把他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路南縣貪官許良安遺臭碑
1946年,中共黨組織派遣畢恒光到路南,發動群衆鬥争。1948年,他參與組織發動了圭山起義,打響解放戰争雲南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1949年4月,中國共産黨路南縣委員會在上冒水洞村成立,畢江任書記。在黨的上司下,路南人民翻身解放,1949年7月,路南縣臨時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5月成立路南縣人民政府,1956年12月,成立路南彜族自治縣,1998年更名為石林彜族自治縣。
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石林縣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徹底改變了貧窮落後面貌,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石林風景區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産”,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目的地,阿詩瑪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