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漢末的三國時期,同樣也是一段人傑輩出的時代,誕生了如同曹操、關羽、趙雲在内的衆多名将。

等到了唐高宗時期,為了祭奠古代良将,唐高宗尊姜太公為武成王,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白起、韓信、諸葛亮、李勣作為武廟十哲,麾下設定古今名将64人,進而有了最初的武廟版本。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其中三國人物,共計如下11人,包括東漢末年的皇甫嵩,魏國的張遼、鄧艾,蜀國的諸葛亮、關羽、張飛,吳國的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以及晉朝的羊祜,杜預,王濬。

然而等到了趙匡胤上台,來到了唐朝時期的武成王廟,曆觀兩廊所畫名将,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趙匡胤首先将矛頭對準了白起:“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于此?”

在趙匡胤看來,出爾反爾,殺掉趙國降卒的白起,顯然配不上先哲的名号,下令手下除去。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是以哲人當中,又掀起了另外一番變動,從唐代10人變成了宋朝的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司馬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在此期間,郭子儀、管仲和範蠡被提到了十哲的位置,除去白起之外,吳起和張良也不見了蹤影,不過兩人是一升一降,張良被認為是匡扶漢室的功臣,是以成為配享,地位還要高于十哲,而吳起“殺妻求官”,傷害楚王屍體,這些黑料也就導緻他被下移。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在唐宋兩朝的基礎上,武廟還做出了大幅度修改,将名将的人數擴充到了72人,但是三國時期的3位名将,卻同樣被趙匡胤剔除了隊伍,這又是為什麼呢?不妨讓我們好好來看看。

第一名是關羽,這多少讓人有些吃驚,作為三國時期蜀漢大将,為何會不受到趙匡胤的待見呢?《續資治通鑒長編》提到了幾點。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在趙匡胤看來,關羽本來就是一個極其自負,氣量狹小的人,才會瞧不起黃忠,而且丢掉了蜀漢重要的荊州,而且在被俘虜後投降曹操,沒選擇盡節,成為了他的另外一個污點。有意思的是,關二爺在民間的人氣高居不下,以至于宋徽宗宣和年間,宋朝廷又默默恢複了他的位置,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出品後,關羽的名号進一步被神話,甚至獲得了“三界伏魔大帝”這個頭銜。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第二位便是張飛,倒不難了解,張飛的脾氣暴躁,喜歡鞭撻士卒,最終也是以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至于張飛的戰績也顯然有些難以交差,盡管他在來入川之戰和巴西之戰中立下了重大貢獻,可是相比較于其他的名将,似乎還有點不夠看。

第三人則是魏國的鄧艾,鄧艾可以說是攻取蜀國之戰最大的功臣,在他的影響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才能夠被最終打破,然而鄧艾卻沒有等到封賞的那一天,他開始不斷膨脹,以天子的指令在蜀漢進行專權,進而引發鐘會猜忌,将其以謀反的罪名處死。雖然鄧艾多少有些冤枉,不過趙匡胤還是将其名将的地位所撤除。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有意思的是,吳國的名将得以保留,陸遜陸抗等人,的确是當時獨當一面的東吳大将,但是這是否和和趙匡胤本人的喜好有關?這就不得而知了。

從趙匡胤本人的角度出發,更改武将配置,顯然也是有着他自己原因的,對于黃袍上身的趙匡胤來說,忠誠顯然是第一要素,這樣才會導緻鄧艾和張飛等人被撤銷,其餘的一些武将,同樣是因為一些細枝末節而受到了争議。

三國11名武将進武廟,但有3人卻被趙匡胤踢了出來,他們都是誰?

面對趙匡胤的做法,宋朝官員内部,倒也引發了衆多讨論,其中一部分官員表達了明顯的不贊成,比如秘書郎直史館管城梁周翰就上書說:“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誰當無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異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惡,似非允當。臣心惑焉。”

過去的人雄,哪個沒有一點毛病呢,如果這樣指責,取出他們的番号,恐怕将來更會引發吹毛求疵,抨擊聖賢的風潮,希望陛下能夠謹慎,但是這番話,顯然趙匡胤并沒有聽進去,到了1123年,宋徽宗又将張飛放進了七十二将名單,但是鄧艾卻永遠失去了位置,對于這個決定,讀者們是否覺得合理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