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後,一方面對平叛将士論功行賞,另一方面對那些安史降将盤踞的藩鎮加以籠絡,特别設立武廟,祭祀

七十五位古代名将

,以此褒揚武将之忠義,彰顯朝廷對武人的重視,以此維持王朝統治。

最後名單:以呂尚(姜太公)為武聖,以張良為亞聖。孫武、吳起、司馬穰苴、樂毅、諸葛亮、韓信、白起、李靖、李勣等九人一起,與張良并稱【

武廟十哲

】。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另外,還選了多位名将,合計六十四人,一并入選武廟,即所謂【

武廟六十四将

衆多三國名将中,曹魏政權入選兩人:張遼、鄧艾。東吳政權入選四人:周瑜、陸遜、呂蒙、陸抗。蜀漢政權入選兩人:關羽、張飛。

那麼,作為蜀漢後期的最重要将領,連年征戰力抗鄧艾、陳泰、郭淮等曹魏名将的

姜維

,為何落選武廟?他究竟有沒有資格,進入曆史一流名将之列?

事實上,三分天下魏蜀吳隻是片面認識,北方的曹魏政權三分天下有其二,十分天下有其七,兩漢十三州得其九州,吳得三州,蜀得一州,才是曆史真實。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是以,蜀漢統帥如諸葛亮、姜維,都是不折不扣的“

一州抗九州

”,軍事生涯戰績含金量自然甚高。

在魏晉史官的筆下,能讓他們親口承認損失慘重(萬餘人甚至數萬)、後果嚴重、局勢危急,漢末三國時南軍對北軍的大勝利,隻有六場戰役:

周瑜赤壁之戰

,殲滅荊州水軍數萬,曹操自燒餘船敗退,士卒饑餓并引發瘟疫,死傷大半,即使如此仍嘴硬「

值有疾病,孤燒船自走,橫使周瑜獲此虛名

」。

關羽襄樊之戰

,水淹七軍,殲滅于禁部三萬,打殘曹仁部數萬,曹魏被迫承認孫吳割據與之結盟,調動南線各兵團集體增援。

陸遜石亭之戰

,殲滅曹休部萬餘,因其過于謹慎錯失擴大戰果機會;此後,魏軍數十年沒有對東吳大規模進攻。

姜維洮西之戰

,殲滅陳泰、王經軍數萬人,打得魏國雍涼地區風聲鶴唳,“覆喪一州”。

諸葛恪東關之戰

,斬首數萬,打崩魏國的東線防區,魏國二号執政官司馬昭被迫貶職。

陸抗西陵之戰

,殲滅羊祜統帥的晉軍數萬,步闡叛軍數萬。

除此之外,即使是

諸葛亮鹵城之戰

,大破司馬懿與張郃,“獲甲首三千級,玄铠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讓司馬懿從此背着“畏蜀如虎”之名,堅守不戰,都被陳壽在《三國志》本傳裡隐沒不提了。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是以,姜維洮西這一戰,甚至可以說是

蜀漢立國以後,對魏軍曆次北伐的最大一場戰術勝利,

此外,他還曾在隴西之戰擊敗魏将郭淮,在襄武之戰斬殺魏将徐質,西平之戰俘虜魏将郭循……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雖然姜維其後在段谷之戰和洮陽之戰相繼被魏将

鄧艾

擊敗,最後無力阻止國小兵微的蜀漢滅亡,仍不失為一時雄傑,

單論個人能力和軍事戰績,無愧于三國時代最傑出的名将之一。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然而,唐朝武廟是“王佐武臣榜”,而非很多人下意識認為的“名将榜”,根本不是以軍事戰績、或者軍事才能為優先考慮。

比如一切自立為皇帝、為君主,或被後人追封為皇帝的名将,都沒有入選武廟,包括劉裕、拓跋焘、慕容垂等等,即使是西楚霸王項羽也不例外,否則不是鼓勵那些如狼似虎的藩鎮效仿麼?

是以,看看“武廟十哲”的名單,居然連

衛青

霍去病

都沒有,卻有本身隻是謀士和戰略家,單獨帶兵時,被無名秦将打得守不住城池,隻能打遊擊的

張良

【以(張)良為韓申徒,與韓王将千馀人西略韓地,得數城,秦辄複取之,往來為遊兵颍川。】

還有

司馬穰苴

,這種根本沒打過仗的将領,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故,和一本兵書《司馬法》,也成為了“武廟十哲”,得以和韓信、白起并列。

再看看

孫武

:和伍子胥一起,被秦楚聯軍在淮澨之戰和“焚屍之戰”連續擊敗,棄屍竄逃。

樂毅

:五國聯軍一起出兵,方能大敗齊國,自己單獨作戰,數年拿不兩城,反而為秦國作嫁,白忙一場。

李勣

:黎陽之戰被窦建德打得全軍覆沒;洺州之戰又被劉黑闼打得僅以身免。

然而,一生不敗,并為華夏民族立下對遊牧民族的史無前例開拓性戰功的衛青和霍去病,居然沒進【武廟十哲】,這幾個人反而憑各自的軍事思想、戰略眼光、兵法著述等原因而被選入。

衛青:長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沖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阗顔。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霍去病:骠騎冠軍,猋勇紛纭,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是以,如果說武廟十哲七十二将,居然能代表古代将領的最高軍事水準,證明入選者每個人的軍事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強于沒有入選的那些名将,那不是天大的笑話麼?

事實上,衛青霍去病不是武廟十哲,僅僅就證明唐宋時期,官方更推崇張良樂毅,司馬穰苴,僅此而已。

同理,鄧艾能進武廟,姜維沒進,同樣僅僅就證明唐宋時期,官方更推崇鄧艾,而非姜維,僅此而已。

姜維不被推崇的原因,也再簡單不過:

姜維在蜀漢滅亡後,欲行假降複叛之計,先投降曹魏,再誘使鐘會叛亂,屠滅魏軍将領,妄圖借機複國。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可惜按古代君臣觀念,劉禅投降則蜀漢已滅,原本就是魏國降将的姜維,并非接受劉禅指令,而是自作主張行此奇謀,此舉并非赤心為國,而是

為人反複

。何況最後還失敗了,引發魏軍大肆報複,屠戮蜀漢舊臣的“成都兵亂”。關羽後人、劉禅太子皆不幸殒命。

是以,陳壽《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就很不堪:「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黩旅,明斷不周,終緻隕斃」。

姜維多次大勝魏軍,獨力擎天扛起蜀漢,為何不能入選武廟?

裴松之注引孫盛《晉陽秋》對姜維的抨擊更甚:

【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維之謂乎!鄧艾之入江由,士衆鮮少,維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将,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於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三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闇哉!】

【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緻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

除了感情立場一貫偏向蜀漢的裴松之,給姜維辯解(亦稱其“

天水一匹夫,于魏何損

”),對姜維的頌揚,基本要到“帝蜀寇魏”思潮盛行的南宋王朝以後來陸續出現。

然而,即使到了蜀漢已經成為絕對正義方的明清時期,對姜維的稱贊聲也并不算多,遠不能與諸葛亮、關羽相比。

甚至生前官位和影響力遠不如姜維的

趙雲

,在明清時期地位也拔高了一大截,甚至到了可與和諸葛亮一起,在滿清版本的“曆代帝王廟”作為陪祀劉備的兩人,竟成為僅次于諸葛亮、關羽的蜀漢第四人。

歸根結底,還是

姜維本為魏将,蜀亡後又假降複叛,不符合封建君臣觀念

的緣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