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時,唐明皇不像是大唐帝王,有點像是叛軍派來的“奸細”

《孫子兵法·軍争篇》曾言,“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而在同一章,又記有“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而這話,說到底,便是我們熟悉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隻可惜這條真理,在潼關之戰中并未被踐行。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一派勢如破竹,迅速占領洛陽。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關。之後,大将哥舒翰接替。然而身在潼關的衆人終究還是沒能抵禦安祿山的進攻,潼關被破。而這場失敗,看起來皆因玄宗魯莽插手。

安史之亂時,唐明皇不像是大唐帝王,有點像是叛軍派來的“奸細”

然而叛軍的得勢,哪裡僅因為玄宗在潼關戰事中的瞎指揮呢?整場安史之亂,玄宗都算得上是罪魁禍首。

安史之亂的主謀,是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地節度使的安祿山和河北節度使史思明。而“節度使”,産生于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原本在唐初,中央設立了六百多個折沖府,且将超過三分之一的兵力都部署在關中,用以保護都城。

可這部署到了唐玄宗手上,就變成了大量将士都駐守邊關,且進階将領中少數名族頗多。當時安祿山手上的兵力就有快二十萬,而直屬于中央的部隊,不及安祿山的一半。

安史之亂時,唐明皇不像是大唐帝王,有點像是叛軍派來的“奸細”

也就是說,在玄宗自己的安排下,中央在兵力上基本無法對節度使形成有效的壓制。

是以安祿山之流,一旦有謀反之心,便能做出謀反之舉。

而安史之亂之是以落在安祿山和史思明頭上,也算是玄宗縱容的結果。在玄宗執政早年,開元盛世到來,天下大治。因而玄宗逐漸怠政,楊貴妃也聲名鵲起。

而玄宗的懈怠,給了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可乘之機。這些為己不為民的奸臣,為了滿足一己私欲,禍亂朝綱。李林甫為了打擊文臣,鞏固自己的地位,建議玄宗重用安祿山等藩臣武将。因而身兼三地節度使這樣的好事,才能被安祿山碰上。

而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私人嫌隙,在玄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之中,越鬧越大。

等到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幹脆以“憂國之危”,奉密令讨伐楊國忠為由,于治所發兵。

而在戰争爆發後,玄宗依舊不讓人“省心”。當時退守潼關的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大軍多不是正規軍隊,而是臨時拉來的市井子弟。因而二人出于實力和戰術考量,決定死守潼關,絕不出關。

可是這時候玄宗腦門一熱,覺得宦官的誣陷很有“道理”,便一紙令下,将這二位大将處死。

群龍無首,潼關危在旦夕。玄宗又趕鴨子上架,将養病的哥舒翰送到潼關。到達之後,哥舒翰這位老将還是盡心盡力了。他依仗潼關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加強防禦。

叛軍為此調集軍中老弱病殘,打算上演一出“兵不滿四千,皆赢弱無備”的苦肉計。而這次,玄宗依舊我行我素地中招了。

安史之亂時,唐明皇不像是大唐帝王,有點像是叛軍派來的“奸細”

哥舒翰和前兩位大将一樣,打算以守為主。可玄宗硬要其出兵,不停遣使逼迫哥舒翰出城。而這一出城,便中了叛軍埋伏。哥舒翰等人手下二十萬唐軍,随後逃回城的,不過八千人。

在潼關的系列戰役中,玄宗壓根就不像是大唐帝王,而像是叛軍派來的“奸細”。潼關之戰,唐朝兩員大将被玄宗錯殺,一人被俘。大唐江山沒守住,還賠了夫人又折兵。

晚年的玄宗,真真配不上他早年的英武。安史之亂從爆發,到給大唐帶去無法彌補的損失,唐玄宗幫安祿山等人出了太多的力。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大唐到了玄宗手上,便也是如此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