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亥革命中北洋軍隻有六鎮,為何能左右中國局勢?

辛亥革命中北洋軍隻有六鎮,為何能左右中國局勢?

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起複袁世凱,督師北洋新軍南下,鎮壓革命黨人。

此時的袁世凱卻不甘心為清廷殉葬,他依仗着手中的六鎮北洋新軍,一方面與南方革命黨人和談,另一方面逼迫清帝遜位,在各方之間不斷周旋,以獲得最大利益。

最終,在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系将領的逼迫下,清廷隆裕太後下诏接受清室優待條件,宣布退位。

袁世凱也如願以償地在依照南北和談協定,擔任了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那麼,袁世凱手中隻有六鎮北洋新軍為何能左右辛亥革命後的中國局勢呢?

甲午戰争時,在平壤戰役中,清政府原有的勇營、練軍接連敗于日本軍隊。

此時深困于戰争形勢的清政府,最終同意了盛宣懷、漢納根等人提出的編練新軍建議。任命胡燏棻到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并定下了‘練兵必先選将,拟令先練十營,足成五千人之數,俾成勁旅,徐議擴充’的練兵計劃。

辛亥革命中北洋軍隻有六鎮,為何能左右中國局勢?

這就是定武軍的由來。

在漢納根的規劃下,定武軍分為步、騎、炮、工四個兵種,計有步隊六營,馬隊半營,炮隊兩營,工程隊一營,總計4750人。

後來由于馬廠駐地營房稀少,‘不敷分紮’,全軍移駐天津小站。小站練兵由此拉開帷幕。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凱抵達定武軍小站軍營,接管定武軍,不久後就改稱建立陸軍。剛上任的袁世凱由于目睹了甲午戰争清軍舊式軍隊的劣勢,大刀闊斧地對定武軍進行改革,先進行全軍測試,淘汰不合格及老弱病殘者,又派人到北方各省選拔适齡強壯青年農民入伍。

同時袁世凱深谙‘千軍易得,一将難求’的道理,大力招攬掌握近代軍事技術的軍事人才。先後雇傭了大批外國教官,同時采用德式操典,訓練新軍。又對武備學堂的優秀畢業生大開綠燈,招攬重用。

‘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和在民國時代攪動風雲,名聲大噪的陸建章、段芝貴、李純、王占元等130名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進入建立陸軍服役,共同打下了日後北洋六鎮乃至影響中國近代數十年風雲變幻北洋系班底。

與此同時,建立陸軍效仿西方強國,設立了總指揮部,統一組織新軍督練計劃,并完善了糧饷、軍械、轉運、軍醫等部門。首次将這些新式的軍事和參謀管理機構,引入了中國軍隊,使中國軍隊走上近代化道路,有利于軍事管理的科學化和軍隊戰鬥力的發揮。這些舉措,使中國軍隊邁入了近代化的大門。

辛亥革命中北洋軍隻有六鎮,為何能左右中國局勢?

清末兩個厲害的人物。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慈禧。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的漢軍。

1.八旗,就是八種顔色的旗子。

上馬為軍,下馬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氣轉暖,青黃不接之時,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就帶着八旗男子,不論年齡大小,到明朝境内四處搶掠,如同狩獵一般。八旗人人會騎射,勇猛沖鋒,虎狼一般。

八旗為世襲制,入關後分散駐紮在各省省會,在省城内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祿,太平日久,逐漸由武轉文,不習弓馬,而學習經書,字畫,演戲,花鳥魚蟲等等。清末,八旗具體人數已不可考,因為是按戶統計的,大約23萬戶,俱不能戰。

辛亥革命爆發後,有且隻有北洋軍能夠逆天改命,成為清政府最後的救命稻草!

辛亥革命中北洋軍隻有六鎮,為何能左右中國局勢?

果然北洋軍最後不負衆望,在袁世凱的帶領下,戰場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應該說,在推翻清朝這件事上,北洋新軍做的貢獻比孫中山還要大!

那麼,北洋新軍究竟有多少軍隊,作用竟然這樣大?

北洋新軍的出現,本身就标志着中國陸軍的近代化,是晚清時期,清政府為了自保進行的一次強有力的軍事變革。

辛亥革命中北洋軍隻有六鎮,為何能左右中國局勢?

應該說,袁世凱在編兵這一塊還是有一套的,此後北洋六鎮為基礎,影響中國政壇長達20年,絕對不是偶然。

由于北洋六鎮是清廷能夠直接控制的軍隊,在更新裝備之後,自然是全國實力擔當,那可是清朝回光返照時用最後一口氣吊着的。

1907年8月,清政府決定仿北洋六鎮的建制,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如果清朝新軍36鎮全部建成的話,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将是相當強悍的,隻不過由于1909年慈禧去世,載沣掌權後将袁世凱踢了出去,晚清改革着重點傾向于政治改革,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一共編練14個鎮、18個混成協(相當于加強旅)。

【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本文首發于微信公共号《兵法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