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起复袁世凯,督师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党人。

此时的袁世凯却不甘心为清廷殉葬,他依仗着手中的六镇北洋新军,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另一方面逼迫清帝逊位,在各方之间不断周旋,以获得最大利益。

最终,在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将领的逼迫下,清廷隆裕太后下诏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宣布退位。

袁世凯也如愿以偿地在依照南北和谈协议,担任了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那么,袁世凯手中只有六镇北洋新军为何能左右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呢?

甲午战争时,在平壤战役中,清政府原有的勇营、练军接连败于日本军队。

此时深困于战争形势的清政府,最终同意了盛宣怀、汉纳根等人提出的编练新军建议。任命胡燏棻到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并定下了‘练兵必先选将,拟令先练十营,足成五千人之数,俾成劲旅,徐议扩充’的练兵计划。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这就是定武军的由来。

在汉纳根的规划下,定武军分为步、骑、炮、工四个兵种,计有步队六营,马队半营,炮队两营,工程队一营,总计4750人。

后来由于马厂驻地营房稀少,‘不敷分扎’,全军移驻天津小站。小站练兵由此拉开帷幕。

1895年12月16日,袁世凯抵达定武军小站军营,接管定武军,不久后就改称新建陆军。刚上任的袁世凯由于目睹了甲午战争清军旧式军队的劣势,大刀阔斧地对定武军进行改革,先进行全军测试,淘汰不合格及老弱病残者,又派人到北方各省选拔适龄强壮青年农民入伍。

同时袁世凯深谙‘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大力招揽掌握近代军事技术的军事人才。先后雇佣了大批外国教官,同时采用德式操典,训练新军。又对武备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大开绿灯,招揽重用。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在民国时代搅动风云,名声大噪的陆建章、段芝贵、李纯、王占元等130名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进入新建陆军服役,共同打下了日后北洋六镇乃至影响中国近代数十年风云变幻北洋系班底。

与此同时,新建陆军效仿西方强国,设立了总指挥部,统一组织新军督练计划,并完善了粮饷、军械、转运、军医等部门。首次将这些新式的军事和参谋管理机构,引入了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走上近代化道路,有利于军事管理的科学化和军队战斗力的发挥。这些举措,使中国军队迈入了近代化的大门。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清末两个厉害的人物。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慈禧。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汉军。

1.八旗,就是八种颜色的旗子。

上马为军,下马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气转暖,青黄不接之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就带着八旗男子,不论年龄大小,到明朝境内四处抢掠,如同狩猎一般。八旗人人会骑射,勇猛冲锋,虎狼一般。

八旗为世袭制,入关后分散驻扎在各省省会,在省城内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禄,太平日久,逐渐由武转文,不习弓马,而学习经书,字画,演戏,花鸟鱼虫等等。清末,八旗具体人数已不可考,因为是按户统计的,大约23万户,俱不能战。

辛亥革命爆发后,有且只有北洋军能够逆天改命,成为清政府最后的救命稻草!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果然北洋军最后不负众望,在袁世凯的带领下,战场倒戈,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应该说,在推翻清朝这件事上,北洋新军做的贡献比孙中山还要大!

那么,北洋新军究竟有多少军队,作用竟然这样大?

北洋新军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中国陆军的近代化,是晚清时期,清政府为了自保进行的一次强有力的军事变革。

辛亥革命中北洋军只有六镇,为何能左右中国局势?

应该说,袁世凯在编兵这一块还是有一套的,此后北洋六镇为基础,影响中国政坛长达20年,绝对不是偶然。

由于北洋六镇是清廷能够直接控制的军队,在更新装备之后,自然是全国实力担当,那可是清朝回光返照时用最后一口气吊着的。

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的建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如果清朝新军36镇全部建成的话,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将是相当强悍的,只不过由于1909年慈禧去世,载沣掌权后将袁世凯踢了出去,晚清改革着重点倾向于政治改革,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一共编练14个镇、18个混成协(相当于加强旅)。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号《兵法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