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新能源車企公布了11月成績單。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等頭部造車新勢力銷量均過萬,二線造車新勢力亦表現不俗。同時,傳統車企紛紛加大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投入,銷量大幅增長,“反擊戰”全面打響,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誰執牛耳?
銷量資料亮眼
“周末來看車的人很多,七八人同時圍着一輛車提問,試駕也要排隊。”一位剛從北京某小鵬汽車體驗店試駕回來的杜女士對記者表示。
銷售市場火爆直接展現在小鵬汽車的月度傳遞量資料上。11月,小鵬汽車傳遞量為15613輛,環比增長54%,同比增長270%,連續3個月傳遞量過萬,月度傳遞量再上新台階。今年前11個月累計傳遞量為82155輛,同比增長285%。
多家造車新勢力11月新能源汽車傳遞量亮眼。理想汽車11月傳遞13485輛理想ONE,同比增長190.2%。11月蔚來總傳遞量為10878輛,同比增長105.6%。二線造車新勢力也表現不俗。其中,哪吒汽車11月傳遞量挺進“萬輛俱樂部”,傳遞10013輛,同比增長372%。威馬汽車11月傳遞5027輛,同比增長66.6%。
二胎“奶爸”楊先生近期購入了一輛理想ONE。“平時上下班用電力,充電成本低;偶爾帶老婆孩子回老家,上高速還可以加油。新能源車是趨勢,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座艙方面有很多場景十分人性化。”楊先生告訴記者。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梅松林認為,與傳統燃油車不同,智能電動汽車屬于新的品類,打破了傳統思路的束縛。汽車已經不是機械産品,而是可進化、有生命力的智能終端。造車新勢力在營運方式、流程、理念、人才結構等方面具有快速适應變化的優勢。
廣發信德智能制造與高科技投資部總經理楊立忠告訴記者,汽車行業變革前所未有,整合了材料、傳感器、晶片等次元的創新。在新能源車領域造車新勢力沒有包袱,且具有網際網路思維,選取車型和核心零部件的政策相對激進,更新疊代步伐快,充分考慮末端使用者的體驗。造車新勢力面臨挑戰。某頭部車企高管郭峰(化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造車新勢力在傳統制造體系管控方面需要“補短闆”。
探索差異化路徑
“輔助駕駛功能很吸引人。造車新勢力在智能化領域更加激進,比較符合年輕人嘗鮮的心态。智能電動車價格不斷降低,提前享受最新科技成果是購買智能電動汽車的一個重要原因。”小鵬P5車主李厲告訴記者。
業内人士指出,消費者的關注點更多從過去的發動機、底盤、變速箱轉向自動駕駛、智能娛樂以及特色服務能力等。
日前,蔚來宣布電池按月更新項目全面啟動,在不換車的情況下使用者可以體驗新電池的更長續航。2022年或2023年上半年,蔚來将實作向上、向下的跨級靈活換電。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表示,靈活換電是蔚來可充、可換、可更新的NIOPower版圖上最後一塊拼圖,形成了自身的商業閉環。
相較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在營銷層面更具網際網路基因,建立品牌直營中心是造車新勢力與使用者直接建立聯系的重要方式。理想汽車近日披露,截至今年11月底,公司已經建立80家直營傳遞中心,覆寫全國77個城市。接下來,理想汽車将進一步拓展傳遞中心網絡。此外,哪吒汽車、小鵬汽車等也在積極擴大直營銷售網絡,打破傳統4S店經營模式。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認為,傳統汽車銷售模式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汽車産品和技術在變,市場結構在變,消費者需求在變,管道必然發生變革。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以及傳統汽車的電動車品牌都在進行管道創新,試水直營或代理等銷售模式,探索多管道營銷,尋找使用者體驗與成本效率之間的平衡點。
郭峰指出,車企能否找到差異化路徑十分關鍵。從技術、商業模式等次元而言,車企都在圍繞産品表現展開競争,有的借助此前積累的産品品質和管控體系口碑,有的采取新的營銷模式獲得關注。
争搶細分市場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顯示,1-10月,國内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54.2萬輛,同比增長1.8倍。有觀點認為,今年國内新能源汽車産銷規模将有望突破300萬輛。
業内人士指出,純電動技術成為車企的首選方向。值得關注的是,沙龍、極氪、智己、阿維塔、北汽極狐HI版等傳統車企高端智能電動車型将陸續在2022年上市傳遞,與蔚來、小鵬、理想等新勢力的主要産品形成正面競争。伴随純電動車型的不斷豐富,智能電動車市場在2022年競争将越發激烈。
對此,岚圖汽車CEO盧放認為,不管是傳統車企的新品牌還是造車新勢力,核心目标應該是如何實作能源結構的轉化,讓更多的燃油車被新能源汽車替代,共同把蛋糕做大。
A級車市場一直被看做是燃油車的“舒适區”,占據整個轎車市場近一半份額,同時也是競争最激烈的細分市場。
“同樣,A級車市場的份額對于電動車企的銷量提升作用巨大,目前該細分市場還沒有絕對領先的精品車型。率先在該藍海市場打造出一款或幾款精品車型的車企,将擁有無法量化的品牌優勢。”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記者表示。
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沈晖預計,到2030年,15萬元至25萬元價格區間的電動車型将占約60%的市場佔有率,滲透率将從3%增長至40%。
天風證券分析師稱,目前10萬元-20萬元區間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大,亟待熱銷車型。随着搭載傳統車企新一代混合動力技術車型的上市,純電動車型将與混動車型正面競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