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炸彈大王,起義時胸前挂滿一筐炸彈,力竭彈盡被俘,慷慨赴死

他是炸彈大王,起義時胸前挂滿一筐炸彈,力竭彈盡被俘,慷慨赴死

南國廣州,英雄樹下,有一條“先烈路”,這是一條在中國其他地方都找不到雷同名字的馬路。先烈路上有一座“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算得上是聞名世界的烈士陵園。這裡,長眠着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烈士的遺骸。此地,萦繞着近代中國民主革命志士為國捐軀的英魂。

是什麼力量激勵着黃花崗烈士舍身赴義?孫中山曾做過這樣的論述:“那般烈士明知結果是失敗,還要去做,所存的希望是什麼?就是以身殉國,來喚醒人民。”喻培倫就是以這樣的信念,赴湯蹈火,用血染紅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他是炸彈大王,起義時胸前挂滿一筐炸彈,力竭彈盡被俘,慷慨赴死

喻培倫,字雲紀,四川内江人。少年時厭惡科舉制度,曾自号“世界惡少年”。1905年留學日本。起初,他沉溺于彈琴、照相之類的事情,對政治沒有多大興趣。在民族危機的刺激及革命風潮的推動下,逐漸傾向革命。1908年夏加入同盟會,從此立志為國獻身。

在暗殺風的影響下,喻培倫認為暗殺既可以為革命做貢獻,又友善個人行動。于是便放棄所學,潛心研究炸彈,并與同志結成暗殺團。有一次試驗,藥瓶不慎炸裂,他被炸廢一隻手。但他毫不畏縮,繼續精心鑽研,終于成了“炸彈大王”。

1909年夏,喻培倫潛至漢口,準備暗殺清朝新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原南洋大臣兩江總督端方。後因端方改變行動路線,未及下手。次年3月,他冒險到北京參與謀殺“攝政王”載沣,事洩。後經日本赴香港,繼續策劃暗殺活動。

他是炸彈大王,起義時胸前挂滿一筐炸彈,力竭彈盡被俘,慷慨赴死

1911年初,他和胞弟争往廣州赴命。喻培倫阻止其弟說:“我去,你一定要留下。兩人都死了沒有益處,徒然使父母傷心。”說畢,與弟相抱痛哭而别。在廣州,喻培倫不顧體弱,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和同志們一起趕制了數百個炸彈。起義前一天,有人主張改期,他厲聲說:“舉義誠知必死。然死國,義也。吾人不肯死,誰肯死者?國事将不可挽矣!”當時有人勸他:“你一臂已廢,何苦去送死?”他憤然答道:“你們四肢皆健,還不如我這個殘廢人!”

喻培倫确實是鐵骨铮铮、氣概不凡的戰士。起義當天,他胸前挂着滿滿的一筐炸彈,奮勇異常。誰會懷疑他體弱身殘?無論進攻總督衙門,還是襲擊督練公所,他都以炸彈為主要武器,始終沖鋒在前,使敵人無不為之膽寒。他身受數創,卻越戰越勇。終因寡不敵衆,力竭彈盡被俘。

他是炸彈大王,起義時胸前挂滿一筐炸彈,力竭彈盡被俘,慷慨赴死

“死國,義也。”喻培倫以這樣的抱負投身革命,又以這樣的意志奔赴刑場。面對審訊,他堅貞不屈,滿懷革命必勝的信念。赴刑時他慷慨激昂宣稱:“學術是殺不了的,革命尤其殺不了!”時年僅25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