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寒冬裡的北京時代美術館,被絢麗多姿的民族藝術點亮。

安塞腰鼓、秭歸高腔、花腰歌舞、山歌對唱……“雲中華歌”公益演出如約而至。來自天南地北的少數民族演員和非遺傳承人,在聚光燈下載下傳歌載舞,盡情展示着屬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藝術如光,這是一次“向光而行”的漫長跋涉。

為挖掘、保護、傳承并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始于2011年的“雲中”系列公益活動通過藝術展、原生态演出等,讓散落在中華大地的民族瑰寶,光芒綻放。

一方舞台:民族文化從“雲中”走向大衆

“我不怕森林深處兇猛的豺狼,我翻過高山深谷看見了彩虹……”來自四川涼山州的“妞妞合唱團”,用大山深處的天籁童聲,诠釋着純粹而直擊心靈的民族藝術之美。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藍布衣、彩條裙、麻花辮,眼睛裡閃着星星,紅撲撲的臉蛋漾開笑容……合唱團由一群彜族留守女童組成,“妞妞”是當地人對女兒的昵稱。

合唱團發起人吉布小龍,也從大涼山走出。作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後,他放棄了在大城市追尋音樂夢,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國小老師。

“音樂是飛躍大山的力量。”小龍老師說,随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涼山群衆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留守兒童問題依然存在。他結合民族文化創作了多首歌曲,希望孩子們通過音樂,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鄉,也能乘着歌聲的翅膀走出大山,走向更遠、更大的世界。

舞台上,還有同樣來自“三區三州”的雲南怒江州景頗族、甘肅臨夏州東鄉族的非遺傳承人,或跳起豪邁的刀舞,或唱起動人的“花兒”,用這些從泥土中生長出來、口耳相傳、世代延續的身姿和旋律,帶來藝術的盛宴。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我國56個民族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曆史。遺憾的是,因地處偏遠,不少民族文化瑰寶無法向外界傳遞,逐漸走向式微。”“雲中”系列公益項目發起人、華熙集團董事長、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趙燕說,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雲中”舞台将目光聚焦曾經深度貧困地區,幫助當地少數民族同胞挖掘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通過展覽、演出、互動體驗等方式走進公衆視野,讓更多人感受民族文化之美。

一場接力:11年、50餘城市、12萬公裡

牧歌、山歌、藏歌、蜀歌、滇歌、兒歌、漁歌、鄉歌、家歌、情歌、華歌……11年間,“雲中”足迹遍布祖國大地,團隊深入内蒙古、廣西、西藏、四川、雲南、安徽、江西、貴州、湖北、陝西等10餘個省區、50多座城市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對非遺文化進行收集整理。

長達12萬公裡的采風路線,串聯起散落在各地的民族瑰寶,也用堅實的腳步堅定了文化傳承的決心。

西藏的唐卡、藏紙、藏香和雕刻,四川的瓷胎竹編、蜀繡與青羌歌舞,雲南的布紮、瓦貓、紫陶、多民族服飾,湖北的龍舟調、五句子山歌和一人可同時演奏15種樂器的民間吹打樂,廣西樂業的古法造紙術,徽州古民居三雕技藝……在這場文化公益接力中,優秀的非遺技藝與民族文化不斷被發掘、展示,傳遞出曆經歲月而不朽的魅力。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2011年,來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安達組合”讓悠揚的馬頭琴聲響徹“雲中牧歌”舞台。如今,這支中國原生态音樂組合唱着古老民歌,已走進世界30多個國家,被音樂界公認為是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

2012年,由彜族、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四位雲南原生态歌者組成的木給帕樂隊走上“雲中山歌”舞台,原本僅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樂隊由此踏入北京演藝市場,成為雲南原生态非遺音樂的代言人之一……

行而不辍,未來可期。

“雲中”系列公益活動已幫助來自35個民族的223位民族文化和非遺傳承人走向更廣闊的舞台,系列主題公益展吸引超過320萬觀衆。

一種宏願:“向光而行”将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時代美術館裡,名為“向光而行”的“雲中”藝術展正在舉辦。

“當光普照大地萬物生長時,遂是生機;當光播撒在人類曆史長河中,遂是文明;當光滋養人們的心靈時,遂是信仰。”展覽前言中如是說。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向光而行,源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追尋。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如何當好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

新時代,期待精彩解答。

“與國家、時代同向同行,踐行并傳播我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通過搭建橋梁,将歲月、曆史深處的藝術瑰寶,與現代世界建立聯接與共鳴,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有價值。”在趙燕看來,公益不僅是給予經濟和物質上的幫助,而是要激發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身體力行幫扶民族文化傳承人,讓他們有希望有未來,并能反哺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推動家鄉變化,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延續。

“雲中華歌”演出中,年輕的奈若樂樂隊用融合當代國際音樂潮流的創新編排,将傳統民歌唱出新味道。7名成員,來自蒙古族、羌族、彜族、滿族、漢族和哈薩克族,平均年齡隻有22歲,他們是民族文化的新鮮血液。

樂隊成員說,“奈若樂”在蒙語中是“彙聚”的意思。彙聚不同的光芒、彙聚青春的熱情、彙聚創新的力量,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不僅能“活下去”,更有希望“火起來”。

文化新觀察|散落的民族瑰寶,正從“雲中”走來

監制:邬煥慶

統籌:吳晶、林晖

記者:史競男

編輯:冷彥彥、栾若卉

圖檔由北京時代美術館提供

新華社國内部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