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近日,一對江西宜春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孩子的新聞,引發熱議: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據了解,這對夫妻在洗澡時因一氧化碳中毒意外身亡。留下的8個孩子中,老大到老四都是女兒,最大的12歲,老五是一個耳聾的兒子,老六老七是一對雙胞胎女兒,老八是9個月大的兒子。

1

12年裡生8個

就為了拼一個兒子

丈夫平時用貨車幫别人拉沙土為生,妻子不工作在家照顧小孩。除了最小的3個孩子,其他5個孩子都上學了,家裡經濟壓力很大。

當地政府從業人員表示,在這對小夫妻生第4孩時,村委會曾勸阻小夫妻少生,但兩人堅持要生。盡管确實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可因為他們的家庭條件不好,處罰無法執行,也無法做出實質性幹預。

目前,8個孩子由奶奶和家中已有2個孩子的男方哥哥嫂子家照顧。當地也為這8個孩子申請了孤兒補助,18歲以前每人每個月可領1200元生活費。

吃瓜群衆們紛紛表示不了解:12年裡生8個,家境是有多優越?基因是有多優秀嗎?是必須要生個男孩來傳承什麼嗎?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悲劇的背後,最讓人擔憂的:是這對夫妻留下的8個孤兒的命運。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生育自由也是每個人的權利,可是在行使權利之前,也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2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

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魯迅先生在文集《熱風》中有這樣一段話:

中國的孩子,隻要生,不管他好不好,隻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雖然這段話是對中國封建兒童教育的批判,但放到今天的有些父母身上,依舊适用。

對于孩子來說,“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最殘忍的。

廣西都安大山深處有一對90後夫妻生了10個孩子,他們住的房子早已破敗不堪,屬于危房,但現實條件的窘迫依舊沒能讓他們停下生孩子的腳步。

10個孩子基本都是在家裡出生,生老大時家裡沒有剪刀,是用鐮刀來割斷孩子臍帶;生老三時遇到難産,妻子坐在椅子上,耗時一個多鐘頭才把孩子生下來;沒給孩子們買過奶粉,在1歲前都是妻子用母乳和玉米糊喂養……

當地的政府幹部曾多次上門宣傳生育政策,但收效甚微,這對夫妻一直在生。

很多人都不能了解,條件不好為什麼還要生育這麼多孩子,根本沒有辦法給他們帶來正常的生活和好的教育,韋先生說:

“我很小就被親生父母過繼給了養父養母,等我長大才知道這回事。以前我沒有兄弟姐妹,是家裡獨子。我經常是一個人,有什麼事的話,沒有誰幫助自己,是以我想多要幾個孩子。”

對于避孕措施,有人來村裡發放過避孕套,但韋先生表示不太懂怎麼用,并且拒絕結紮!認為自己做了結紮人就“廢”了,打算讓妻子放節育環:

“我們村裡面有人做了(手術)之後,去打工沒有力氣,記性也不好,想打工打不了。我老婆說你去做的話,你如果做不了工了,誰養我們的孩子?等生完我老婆肚子裡的老十,就不生了,如果檢查她身體沒問題,就讓她去放節育環。10 個孩子,夠了。”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在政府和對口機關的幫助下,韋先生一家搬入了危房改造新居,對于特别貧困家庭的孩子,縣裡政策是可以免費讀完高中。

不知道等韋先生老了,能不能活成“多子多福”的樣子……

不亂生孩子,是做人基本的修養。像上文提到的8孩、10孩家庭畢竟是少數,但即使是正常家庭,也存在着不少“低品質的父母”。▼

今年8月湖南懷化,兩個孩子睡樓道等待打麻将的父母上了熱搜。

哥哥10歲,妹妹6歲,兄妹倆忘記帶鑰匙,隻能在樓道裡等待,鄰居叫孩子到自己家休息,但孩子堅決要在自家門口等,原因是害怕爸媽打。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期間鄰居給孩子媽媽打電話,結果被拉黑。最後淩晨1點左右,孩子的父母才回來。

像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鄰居也勸過孩子的父母,但得到答案是“别多管閑事”。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禁感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會生,不會養”的父母,為什麼親生父母可以對孩子如此冷漠!

3

對于孩子而言

是愛與責任

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叙利亞電影《何以為家》,直到看完電影我都很難數清12歲主人公贊恩家裡到底有多少孩子,這些孩子對他們的父母來說,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他們都十分卑微地活着,在一個搖搖欲墜的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大點的孩子被派出去幹活,小的就用鐵鍊拴在家裡。在維持生計很困難的情況下,贊恩父母還在不停地生孩子。

贊恩對父母的一段控訴,打動了無數人: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連番茄醬都有名字,有生産日期和保存期限;但你的兒子還沒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隻記得暴力、侮辱和毆打,鍊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婊子的兒子!……

夫妻意外身亡留下8個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如果你颠沛流離,連自己維持生計都有問題,可以選擇不生孩子。

一旦決定讓一個小生命降臨在這個家庭,就要負起責任不是嗎?

一位從教30年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經曆,他接觸過不少學生家長,看過另一種形式的“養”,跟“不養”也沒啥差别:▼

我曾遇到過這樣的父母,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卻不知道孩子讀幾年級;也不認識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到學校找孩子,甚至說不清孩子叫什麼名字(在家裡叫乳名叫慣了,不知道大名)……

一些為人父母者,覺得養孩子就是給他們吃和穿,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吃穿要求,其他的“那都不叫事”。

平時我和女兒在一些動物相關的科普片裡能看到,即便是動物,它們在撫養後代時,不光隻負責讓幼崽吃飽喝足,也是要教會幼崽很多本領的。

父母對于孩子而言,是愛與責任。如果還沒有足夠準備好接受“父母”這個新身份,請不要盲目地帶領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

一旦我們選擇了成為父母,最重要的是給他們一個家,用愛和責任感去養育他們。

這個家不一定要有明亮的房子,但一定要有愛和羁絆,為孩子提供庇護與安全感。貧窮也好,無能為力也罷,這些都不可以成為不負責任的借口。

對于孩子來說,貧窮不是最可怕的,沒有責任感的父母才最可怕。

從小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造成的心理缺失,這個缺口在長大以後都難以彌補。就像在電視劇《都挺好》裡,有着重男輕女原生家庭的蘇明玉所困惑的那樣:

我讓你養我了嗎?如果你們沒打算好好養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在父母關愛下幸福成長的孩子,骨子裡一定多一種底氣,身後多一份安全感,也更懂得如何去夫妻和被愛。

父母可能是孩子最溫暖的“避風港”,也可能是“暴風雨”的中心,一切都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态度,請愛護你身邊的每一位小朋友。

關于“生而不養”的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