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我國的封建時期女子地位十分低下,古時候女子連随意出門都是不被允許的,更别說遊山玩水了。嫁人後,女子還要遵循三從四德,如果丈夫家裡有人去世了,甚至要背上“克星”的名号。

從古至今,無數女子曾經被扣上“克夫”的名字,被污蔑為紅顔禍水,但在當時那個壓榨女性的年代,無論有怎樣的難言之隐,她們也是有口難辯,王采玉便是這些女性的其中之一。
王采玉的一生曆經坎坷、颠沛流離,她曾經兩次失去丈夫,三次失去孩子,但最後最争氣的兒子,卻在曆史的長河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王采玉的一生到底經曆過怎樣的磨難呢?她和其他女子到底有怎樣的不同之處?
這位傳奇的女子名叫王采玉,本名王彩玉。1863年,王采玉出生在浙江的一所普通的小農村裡,她的父輩積攢下了許多的家産,是以家境很富裕,作為家中的女兒,父親母親都十分寵愛她。
父親母親對王采玉寄予了厚望,在他們的悉心培養下,無論是書本知識還是女紅,王采玉都非常擅長,如果不出現意外,想必一家人會一直幸福下去。
但是這一切都随着父親的去世而改變了,家裡的頂梁柱一下子倒塌了,而家中的男丁又沒有能力承擔起這麼一個大家族,是以坐吃山空,家中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同時,王采玉的弟弟嗜賭成性,把家中僅存的積蓄都花了個精光,讓貧窮的家庭雪上加霜,好在王采玉很擅長縫紉,于是她和媽媽一起做一些刺繡工作,縫制布料賣錢來補貼家用,日子還過得去。
雖然王采玉和母親一直勤勤懇懇地勞動,但是無奈家中人口衆多,僅僅隻憑母女兩個人的努力是遠遠養活不了這一大家子人。
這個時候母親想到一個辦法,正好王采玉到了結婚年齡,與其讓女兒在家裡吃苦,還不如給她找一個好人家嫁了,這樣不僅能減輕家裡的負擔,還能借助女婿家的彩禮,可謂是一舉兩得。
于是經過仔細的考慮,母親決定将女兒嫁給鄰村家境殷實的竺某,縱然王采玉百般不願,但是為了家族,她也隻好忍氣吞聲嫁了過去。
一開始婆家非常中意這個長得漂亮、勤勞能幹的兒媳婦,但是時間一久,竺某的缺點就全都暴露了出來,表面上他彬彬有禮,可是在背地裡他會對王采玉大打出手。
然而,由于當時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王采玉不能主動提出離婚,隻能咬咬牙生活下去。
幾年後,王采玉為竺家生下一個兒子,為竺家的血脈傳承出了份力,是當之無愧的功臣。
可是寶貝兒子沒滿三個月就夭折了,這讓王采玉的家庭地位再次一落千丈,家裡人沒有人體諒她喪子的悲痛,反而一緻認為是她“命硬”克死了孩子。
在孩子去世不久之後,竺某也因病去世了,這更加坐實了王采玉“克夫克子”的說法。
沒有人能夠抵擋住流言蜚語的威力,王采玉也不例外,她決定離開竺家,離開這個傷心之地,但是回到娘家之後,這些傳言不但沒有結束,反而變本加厲了。
為了不讓母親和弟弟們困擾,王采玉最終決定削發為尼,但是在母親強烈反對之下,王采玉隻能妥協,保留了頭發進入尼姑庵。
王采玉非常享受寺廟裡的生活,這裡安靜、平和,沒有人對她指指點點,但是家裡人卻始終很擔心她。于是,在沒有經過她允許的情況下,堂哥就給她介紹了自己喪妻的老闆蔣肇聰。
起初王采玉并不同意,但是經不住家人的死纏爛打,于是決定還是見一見,沒想到這一見面兩個人便心意相通,最後走到了一起。
蔣肇聰雖然比王采玉大很多,可是二人志趣相同,性格也很投緣,結婚之後的生活也很融洽,婚後一年,王采玉便生下了大兒子蔣介石,不幸的是,接下來生的三個孩子全都夭折了。
還沒等王采玉從喪子的悲痛中走出來,蔣肇聰也離開了他,隻剩王采玉和蔣介石母子倆相依為命。王采玉并沒有氣餒,反而激發了鬥志,為母則剛,她一定要好好培養自己的獨子。
是以,王采玉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雖然身處一個相對閉塞的年代,但是王采玉的思想卻很先進,她盡自己的全力支援蔣介石的一切愛好。
經過學堂的教育,蔣介石接觸到了國外的先進思想,也看到了革命的必要性,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推翻封建腐朽的清政府,于是蔣介石剪去了長辮子,之身前往日本留學。
在當時,蔣介石的行為是非常出格的,大家都認為剪去辮子是大逆不道,但是隻有王采玉始終站在蔣介石背後支援他,她堅信,自己的兒子一定是最有出息的。
事實證明蔣介石沒有辜負王采玉的信任,留學歸來之後,他立刻參與了反清政府的運動,雖然此次運動讓蔣介石被政府通緝,但是這也是一個良好的革命開端。
此後,蔣介石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聞名于世界,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成功離不開母親王采玉的支援和教育,正是因為在一個開明的環境下成長,蔣介石才能夠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榨十分嚴苛,雖然王采玉先後兩位丈夫都去世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王采玉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就,失去了丈夫的陪伴,她也能夠獨自一人将年幼的蔣介石培養成人。
在當時那個年代,女人總是處在不幸的地位,幸好,随着當今時代的發展,女性的聲音能夠被人們聽到,越來越多的人為女性發聲。
王采玉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女人也可以撐起一個家,女人也可以擔當教育孩子的重任,隻要積極向前,女性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