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公元1449年華北平原上的一場大會戰,大明王朝軍主力二十萬全軍覆沒,皇帝也被俘了。

獲勝的蒙古軍隊迅速揮師南下包圍京師,剛剛建國八十餘年的大明朝眼瞅着就要覆滅了。

危難之際,兵部侍郎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這個侍郎的名字,叫于謙。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

01 典型的儒生

于謙從小聰穎過人,尤其喜讀蘇武、嶽飛、文天祥等人著述,長年沉浸在聖賢之書中的于謙成長為典型的儒生。

于謙學習成績斐然,不僅在各種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還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名篇《石灰吟》。

于謙并不是小鎮做題家,相反他出身官宦世家,個子高皮膚白眼睛大,典型的高富帥。

但就是這樣一個“高品質男性”,科舉和當官的過程并不順利,原因就在于他作為一個儒生,實在是太“典型”了。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劇照

于謙是一個清官,很理想主義,詩書中怎麼教導,他就怎麼做。走上仕途之時,為了清廉二字,于謙吃了不少虧。

于謙23歲中舉,進京參加會試名列第一,但是在随後的殿試中排名卻跌到了92位。

這不是因為于謙考場發揮失常,也不是因為考官們慧眼不識珠。恰恰相反,就是因為于謙發揮了正常水準、考官們眼裡又揉不得“沙子”。

殿試的作用是在會試合格者中挑選官員,一般來說隻要正常發揮,殿試也就是走個過場罷了。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精于考試又有真才實學的于謙,隻要中規中矩地寫文章就能拿個不錯的名次。

但于謙并不那麼保守,他堅信聖賢書的教導,既對現實中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又敢把心中的不滿寫出來。

殿試的主考正是明成祖朱棣,他自信滿滿心高氣傲,看着于謙在考卷裡批判他治下朝廷的時弊,感覺十分不爽,就給于謙打了低分。

據《先忠肅公年譜》裡記載,于謙“以策語傷時,當軸者置之三甲第九十二名”。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明成祖朱棣

吃了一次虧的于謙也應該明白,皇帝并不是宣傳裡描述的那樣英明神武,在朝廷當官也絕不可能是聖賢書裡描述的那樣泾渭分明。

然而面對現實的打擊,于謙選擇堅守初心。抛開對錯不談,當一個人與群體格格不入的時候,就很容易受到群體的壓力。

于謙巡撫河南、山西的時候,有人提醒他要注意官場潛規則,花錢打點打點,就算不送錢也可以送點土特産,尤其是進京公幹的時候。

于謙不為所動,反倒寫了首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闾閻話短長。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寫了這首詩的于謙又出名了,和他那首《石灰吟》一樣,這次他造就的“兩袖清風”也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聽了這首詩,一個叫王振的宦官不高興了。

王振号稱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明英宗時期權傾朝野。在王振看來,大臣行賄給錢多少是“能力”問題,給不給錢是“态度”問題。

也許王振心中有這樣的台詞:“我要的是錢嗎?我要的是态度!你于謙不行賄就說明你不是我的人。”

說來也奇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讨厭貪官,懲治起來毫不手軟,但是明朝的貪官依然如過江之鲫,到了英宗時期官場已是烏煙瘴氣。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宦官王振

貪官們很不爽于謙:“你這麼清廉,對下不受賄對上不行賄,飽受民間愛戴,還讓我們以後怎麼貪?”

沒多久,于謙就被獲了個罪名被關進監獄,讓“兩袖清風”的于謙品嘗了一把牢獄風味。

王振不喜歡于謙,但是河南和山西的官民們愛戴他,紛紛請命赦免于謙。再加上封于河南、山西的藩王求情,于謙被關押了三個月後獲釋。

于謙出獄後被降職為大理寺少卿,這樣的處理依然引發民間極大的憤慨,河南、山西官民繼續為于謙求情。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面對洶湧的輿論,王振坐不住了,就把于謙官複原職,繼續巡撫山西河南,第二年(1447年)于謙擔任兵部侍郎。

02 經世的能臣

于謙之是以受到如此深厚的愛戴,不僅僅是因為他清廉,還因為于謙是一個能臣,在任期間幹了不少實事。

于謙早期擔任禦史,主要負責監察工作。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曆史原因,古代中國的禦史由于手中監察權力較大,使得他們也可以幹涉地方事務。

于謙擔任禦史後,受命巡查湖廣、川貴,發現部隊殺良冒功,安撫邊境民族地區,為鞏固邊境作出重要貢獻。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在江西,于謙微服私訪,深入田間地頭遍訪民間疾苦,平反冤獄解救數百人,把十五名犯法官員和宗室子弟送進監獄。

于謙巡撫山西、河南期間,組織官民治理黃河水患,抗擊旱災和蝗災,還頂着巨大壓力給當地百姓減免賦稅徭役。

史書上一般都大贊特誇輕徭薄賦的行為,但是輕徭薄賦并非那麼容易做到。

由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立下的規矩,明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稅——雖然朱元璋的本意是避免政府亂收稅——但結果卻導緻農民壓力很大。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朱元璋

雪上加霜的是,明朝大部分的農田被宗室、軍隊占有,而宗室和軍隊是不納稅的,這就導緻隻占有少量土地的農民要承擔全國的稅賦。

誰不想輕徭薄賦賺個好名聲,但如果真的輕徭薄賦了政府财政就要陷入困頓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于謙竟然成功幫助河南、山西兩省百姓免了稅。

除了減稅,為了抗災于謙還施行了糧食平粜制度,設定義倉和平倉救濟災民。平粜制度,就是官府平時從富戶手中大量購買糧食,遇到災年時再把這些糧食平價出售。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的這些做法,即使是在現代中國也依然能看到,在救災和平抑物價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積極協調錢糧救助災民的同時,于謙也注意維護社會秩序,他指令各地要安置流民、禁止驅趕。

明朝時期戶籍管理嚴格,禁止農民随意流動。明代法律規定“農業者不出一裡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

任何人離開家鄉,都必須持“路引”,官府會在交通要道上設定關卡檢查過往行人,沒有路引或者路引有問題的将被治罪。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明朝農民始終被束縛在家鄉附近的土地上,即使遭遇災荒也不能随意離開,這也是明朝民間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謙的做法,看起來是在頂着國家法律壓力救濟災民,更是在緩解社會沖突、維護大明的穩定。

救災期間,于謙還展現出較高的科學素養。他知道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在水災和旱災期間設定藥局,遏止了疫情流行。

大災之後,于謙并沒有走上無為而治的道路。實際上古代官府平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征兵和收稅,越少幹事的政府就越受百姓歡迎。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古代藥局

于謙就比較喜歡“折騰”,但他的“折騰”讓百姓喜歡。

于謙在河南、山西的主要道路兩旁栽樹,每隔三五裡打一口井,井旁邊修一個涼亭。既友善附近村民生活用水,又友善行人休息。

為了抵禦災害、提高糧食産量,于謙組織興修水利設施。此外,于謙還引導農民經營副業,既能創收又能提高單個家庭抵禦風險的能力。

據李濂《汴京遺迹志》所說:“教民樹藝,田宅桑棗,道路榆柳,皆蔚然成效”,“境内水可渠、可堰者,谕民鑿築,以資灌溉,民多獲利。”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有能力又愛民,行使監察本職打擊作奸犯科之徒的同時還造福一方,故而深受山西、河南人民愛戴。

03 救時的宰相

明成祖朱棣不喜歡于謙,隻給于謙安排了一個七品禦史,但是他的孫子宣宗喜歡于謙。

公元1426年,宣宗的叔叔、漢王朱高煦參照朱棣的做法,也要來一次“靖難之役”,失敗後被抓進監獄。

朱高煦人高馬大脾氣暴躁,很多官員都怕。于謙接手審理朱高煦,言辭斥責之下朱高煦的氣勢完全被壓倒了,跪地發抖連連回複自己死罪。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朱高煦

宣宗覺得于謙是可造之才,五年内就把于謙升任三品大員,擔任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

在宣宗這樣相對賢明的君主手下,于謙本可以大展拳腳,但不幸的是,宣宗在位十年就死了。即位的英宗朱祁鎮年幼,國家大政被宦官王振把持着。

王振這厮專橫跋扈,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僅搞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還把大明王朝陷入滅國之災。

公元1449年,蒙古持續騷擾大明邊境。年輕的英宗不懂邊防軍務,在王振的慫恿下發兵二十萬禦駕親征。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英宗朱祁鎮

雖然這二十萬大軍都是明軍精銳,但是大軍倉促出征,戰争準備嚴重不足,情報、作戰計劃、後勤群組織都搞得一塌糊塗。

于謙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邝埜竭力勸谏不可出戰,但是英宗隻信任王振,沒有采納反對意見。

不僅是邝埜,六部尚書、文武百官大多都是反對意見,但是這麼多人的反對,也不及王振一個人的話好用。

王振不僅堅持出兵,還把邝埜和另外近百名高官一起帶着随軍出征,但是邝埜和其他官員一樣,無權幹涉軍事行動,一切行動都是王振一人說了算。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王振把明朝中央的主要官員都一起帶上了戰場,是為了講排面?是為了和反對者賭氣?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王振不懂軍事。

戰争的結果是慘烈的,蒙古軍在頭領也先的指揮下以弱勝強,消滅了大明最精銳的二十萬大軍。

英宗被俘,邝埜等五十餘名高官死于亂軍之中,大明王朝的權力中樞也遭受了緻命打擊。

取得大勝的蒙古軍帶着英宗包圍了京師,一時間大明王朝朝野人心惶惶,徐珵等人甚至建議遷都南京。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晉、宋兩朝遷都南渡的曆史是極其慘烈和屈辱的,難道明朝還要重演曆史的悲劇嗎?

留守京師的于謙,由于上司戰死,成為明朝軍隊的最高統帥,不得不擔負起收拾爛攤子的重任。

于謙的手段快如雷霆,迅速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為新皇帝(即為景帝),使得也先妄圖用英宗威脅大明投降的企圖失效。

于謙快刀斬亂麻,把王振的黨羽全部清理幹淨,趕走了建議遷都的徐珵等怯戰官員,統一了朝堂思想、穩定軍心。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作為軍事負責人,于謙嚴厲整頓軍務,大膽起用石亨等年輕和有罪的軍官。同時,于謙下達指令各地援軍迅速進京勤王。

進攻京師的蒙古軍隊發現自己踢到了鐵闆之上。于謙并沒有采取常見的嬰城固守戰術(即據守城池等待援軍),而是積極防禦和進攻。

白天,京師守軍于城外列陣與蒙古軍隊死磕;晚上,于謙派出軍隊偷襲蒙古軍駐地。

戰鬥之中于謙身先士卒,親自披甲上陣站于隊列排頭激勵将士,并下令:将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将;軍不顧将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激戰五日,蒙古軍死傷枕藉,無力再戰。加之明軍援軍将到,蒙古軍被迫撤走。

蒙古撤軍前,想要用被俘的英宗敲詐明朝一筆錢财,被于謙拒絕。蒙古軍無奈,不久後無條件放回了英宗。

遭受重創的蒙古軍隊,再也沒有實力組織大規模的侵擾行動。自此,大明王朝度過了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于謙成功為大明續命近二百年。

04 悲劇的英雄

王朝的危機解除了,于謙的危機卻到了。作為一名典型的儒生,于謙的心裡隻有國家社稷,他工于謀國,拙于謀己,從來沒有給自己準備什麼後路。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在迎戰蒙古軍隊期間,于謙擁立郕王為新帝,并且拒絕蒙古的敲詐,使得英宗無法提前傳回,得罪了英宗。

局勢穩定後,景帝朱祁钰沒有履行登基時的承諾,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而非英宗的兒子,這件事使得英宗更加仇恨于謙。

更不幸的是,景帝廢立太子的做法并沒有取得廣泛的支援。立新太子後僅一年,新太子朱見濟病死,景帝也患病不起。

英宗抓住機會,在徐珵、石亨、曹吉祥等人的幫助下發動宮廷政變重奪皇位,幽禁景帝、逮捕于謙。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作為明軍的統帥、挽救大明朝的第一功臣,政變之中就沒有人幫助他嗎?還真沒有,于謙是清官、是忠臣,更是一個孤臣。

景帝是在于謙的幫助下登上帝位,但是他對掌握大權的于謙心生猜忌。他明知羅通等人與于謙不和,卻安排羅通等人分了于謙的兵權。

石亨是于謙在抗擊蒙古軍期間提拔的将領,因為戰功卓著成為明軍主要将領之一。

也許是心存感激,1451年石亨向朝廷舉薦于謙的兒子做官,剛正不阿的于謙不同意也就罷了,竟然還為這事彈劾了石亨。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石亨

就這樣石亨和于謙結了仇,成為這次宮廷政變的主要參與者。

于謙還在明軍中大力反腐,打擊犯法軍官,而且不避親疏,即使是他親手提拔的官員也同樣被處理,有的還送了命。

反腐和整軍是好事,但是大環境不好,于謙的行動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援,反而得罪了明軍的軍官團。

身為明軍最高軍事長官的于謙,竟然和明軍進階将領、底層軍官們的關系都不熱絡,這就注定了他在政變中得不到軍隊的支援。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不結黨營私,不參與任何派系,朝堂之上他沒有任何同盟者,無法阻止英宗的複辟。

當年王振認為于謙不是自己的人加以打擊,其實于謙誰的人都不是,他隻把自己當作大明的人,是大明第一忠臣。

英宗也想殺于謙,但是考慮到于謙對大明的功績,又于心不忍,想饒于謙不死。

徐珵記恨于謙給自己帶來的恥辱,不願意放過于謙。徐珵當初建議遷都,于謙說他該殺,在群臣的怒罵中徐珵臉面丢盡,前程盡毀。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徐珵

徐珵希望能得到于謙的原諒,但是他給吏部留下的印象太壞,即使有于謙的舉薦也得不到重用。徐珵沒有反思自己,覺得還是于謙搗鬼。

徐珵要殺于謙,對猶豫的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徐珵的意思很清楚:我們發動政變,是因為于謙擁立郕王為帝的行為非法,犯下此罪不殺,我們的政變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英宗下定決心,1457年于謙被處死。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于謙身死的同時,一隊錦衣衛殺到于謙家裡抄家,但是除了搜出一箱箱書籍外一無所獲。見此情景,良知未泯的錦衣衛軍官潸然淚下。

皇太後得知于謙遇害,作為京師保衛戰的親曆者,她深知于謙為大明做了什麼。皇太後心中憤怒,哀歎數日,以不吃不喝來表達不滿。

曹吉祥的部下指揮朵兒都哭祭于謙,遭到曹吉祥鞭笞,但是次日其還是去吊唁于謙。

幫助英宗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後來的命運也并不好。徐珵和石亨内鬥失敗,被充軍發配;石亨因罪入獄,後死于獄中;曹吉祥最慘,因謀反被滅族。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曹吉祥

05 曆史的報應

公元1644年4月25日,北京。崇祯帝心情煩悶,回想多年來,大明朝在連年征戰中損兵折将,不僅安内無功攘外無能,内憂外患反而愈演愈烈。

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殺到城外,形勢危如累卵;屋漏偏逢連夜雨,守城明軍中又暴發疫情,大明王朝可能已經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崇祯想招更多的軍隊和李自成對抗,可是國庫已經沒錢了,内帑也花完了。崇祯要求大臣們捐錢,可家産億萬的大臣們卻都吝啬如鐵公雞。

崇祯帝落寞地走向煤山,停在一棵歪脖子樹下,這裡便是他為自己選的葬身之處。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崇祯帝

崇祯想不明白,偌大的朝廷,為何盡是溜須拍馬貪财之輩,無一人願意挺身而出為自己分憂。

大明朝既不是沒有忠臣也不是沒有良才,但是187年前的一場政變,使得人們認識到,忠于明朝是要付出代價的。

明英宗沒想到,他殺掉的不僅僅是于謙,而是殺掉了天下人對整個王朝的信心,以至于子孫孑然一身在危難中自缢。

明朝第一忠臣于謙被冤殺,錦衣衛抄家時落淚,太後斷食幾日不吃飯

參考文獻:

1.《從于謙的人際關系論其人生悲劇的成因》;錢國蓮葉仁美;《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于謙與明宣德、正統間的河南地方社會》;牛建強;《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08年01期

3.《賴有嶽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名臣于謙小傳》;費非;《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4.《于謙:清官的楷則》;閻崇年;《北京觀察》1998年11期

于謙小傳》;費非;《新聞世界》2011年06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