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國對于那些為中國做出了卓越貢獻的人進行了授銜儀式,其中有1048名開國将帥被授銜。而随着時光的流逝,他們漸漸離開了這個世界,如今僅有2人還健在。
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他們為中國所作出的貢獻不會讓人忘記,他們的精神也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那麼如今還健在的兩人是誰?

鄒衍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軍銜,1915年出生的他已經106歲了。鄒衍從小就生活在比較貧窮的家庭裡面,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成為了放牛娃。
1928年,紅軍來到了鄒衍所在家鄉展開革命工作,當地有不少農民在紅軍的組織下成立農民協會,鄒衍也加入了其中。每當農協要開會的時候,鄒衍就負責在外面站崗放哨。15歲的時候,鄒衍就跟随工農紅軍執行任務。
在第五次反“圍剿”的廣昌保衛戰中,鄒衍在觀察敵情的時候,發現敵人正打算從背後突襲他們。鄒衍很快就意識到敵人要對他們進行包圍,便立即将這個情況跟羅榮桓政委說了,覺得應該立即撤離,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否則要面臨的将是日軍的包圍。
1934年,鄒衍又開始随軍長征,面對各種惡劣的環境,鄒衍都努力克服了過來。
抗美援朝戰争期間,鄒衍時刻注意觀察周圍敵情,發現幾個想要對他們搞偷襲的敵軍,立下諸多功勞。當鄒衍退休以後,也在繼續學習,關心國家大事,還經常到學校和部隊進行觀察,還出版了很多書籍。
開國少将楊永松
楊永松于1919年出生于廣東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裡面,但他的母親希望孩子擁有學識,是以就算家裡面的經濟條件不是特别好,也要将楊永松送去學校讀書。
1927年,楊永松在二哥的影響下加入了當地的童子團,為其加入革命埋下了種子。1930年,楊永松加入了革命隊伍,後來還參與了長征。長征期間,楊永松和戰友們互相扶持前進。
遇到各種艱難的問題,也始終不服輸,就算雙腳已經在經過長途跋涉後腫了起來,也要繼續前進。革命的道路雖然充滿了荊棘,但楊永松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将敵人遠遠甩在了後面。
抗日戰争爆發後,楊永松又跟随部隊輾轉各個戰場,為抗擊日軍立下了赫赫戰功。解放戰争期間,楊永松再次投入到工作當中,為中國軍隊的現代化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1955年,楊永松被授予少将軍銜,然而他此後并沒有停下繼續工作的步伐,而是在北京軍區工程兵擔任政委。
他對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為中國軍隊的建設發展提出了多項非常中肯的意見,直到1981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退休後的楊永松也并沒有閑下來,會不斷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如今已經年過百歲的他精神還很好。
結語
老一輩革命家始終關心着中國的建設發展,從投身革命那一刻起,他們就想為祖國建設發展添磚加瓦,是以一直身體力行為祖國的發展兢兢業業地工作。
他們不會計較個人得失利益,而是會将國家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他們的精神将會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繼續奮鬥。即便他們年事已高,可他們仍然想着力所能及地為祖國風險,時刻關心着國家的未來發展。他們是時代的精神榜樣,也是人民心中最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