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和“勁”在太極拳推手中的運用

作者:太極那些事

任何拳種,都離不開“法”和“勁”。所謂“法”,就是着法、招法,即攻防破解的方法;“勁”或稱之謂“勁路”,即把自身的力量發揮出去作用于對方。“法。與“勁”是不能分割的,“法”離不開“勁”,“勁”寓于“法”之中。

太極拳的推手,更講究“法”與“勁”的運用,而且把“勁”的範圍更加擴大,内容更加豐富起來。太極拳中所謂的“懂勁”,不僅把自身力量的發揮應用作為 “勁”的内容,而且把接觸對方以探聽虛實動靜的靈敏度,以及如何審敵度勢等等,都放在“勁”的範圍以内,懂勁就成了了解和掌握勁的運用的專門術語,拳論說:“由着熟而慚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又說:“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可見太極拳把懂勁作為達到神明和從心所欲的階梯。

“法”和“勁”在太極拳推手中的運用

太極拳推手中“法”與“勁”的運用,雖千變萬化,但一般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沉勁于下,以下制上

例如對方将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點前推時,我于同一點以反的方向進行對抗,那麼,力大者前進,力小者後退,如果我反抗之點與對方作用之點并不重合而有一個距離,那麼,勢必産生力偶而發生旋轉。

又對方把力作用于我胸部,我即上身松開,沉勁于下,用腰腿之勁,使之低于對方的作用點之下形成一段相當的距離,這樣就産生了—個上下旋轉的力偶。

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對方立即上身前傾雙腳浮起而不浮力,這樣就能輕易地把對方推出。可見,“沉勁于下,以下制上”,是太極拳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法則。

二、轉變虛實,避實擊虛

如果對方亦運用沉勁于下的法則向我進攻,這時須運用轉變腰胯的虛實。例如對方進攻的力點偏于我身的左方,這時我則将左胯變虛,使對方進攻之勁落空,同時沉勁于右胯,用右腰胯之勁向對方左胯部進攻,這樣就産生一個水準方向的旋轉力偶。這個力偶的産生,對方是無意識的、被動的,而我方是有意識的、主動的。其作用可使對方往右旋轉面前傾失勢。

轉變虛實,避實擊虛,不僅指在腰胯、左右兩手之間有虛實,一手之間有虛實、一掌之中有虛實,乃至周身處處有虛實。正如拳論所說:“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虛實。”

“法”和“勁”在太極拳推手中的運用

三、節節松開,節節貫串

這是太極拳運勁中的兩個方面。節節松開,是走、是化、是隐;節節貫串,是粘、是發、是現。當對方加力于我時,我必須節節松開:拿住手,腕松開,拿住腕,肘松升;拿住肘,肩松開;拿住肩,腰松開;每個關節好似互不相聯,全身好比節節鍊子,讓對方之勁落空,不使牽一發而動全身。但在粘拿對方之時,必須節節貫串,使腰腿之勁直貫手指。拳論講:“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氣”。所謂完整一氣,就是節節貫串。然而。節節松開與節節貫串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好比一個環,環而無端。拳論講:“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粘走之間,隻是瞬間的轉換,而且還是互相滲透、互相銜接的。松開與節節貫串,是太極拳推手中運勁的重要法則。

四、沾粘連随,不丢不頂

沾 就是肢體與對方接觸。借肢體接觸的感覺,以探聽對方的動靜虛實,進而進行攻防,這是太極拳術特有的審 敵方法。

粘 就是膠粘。接觸着的表面,要有一定的粘着之力,也就是說,與對方接觸之處,并不僅是輕輕地挨上,而是要有一定的粘着強度,按太極拳的術語來說,要有()勁,有了()勁,雙方接觸之處才有粘着之力,這在太極拳推手中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擁勁,可以緻對方處于背勢。

連 即連續不斷之意。包括有三個方面:一是粘着力的強度要連續不斷,不能忽大忽小、忽斷忽續;二是運勁的速度要均勻,不能忽快忽慢。忽停忽行;三是運勁的路線要和順,要走弧線,不能有棱角,不能直來直去走折線。拳論講:“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這就是連,否則就會給對方可乘之機而被擊出。

随 即跟随。就是把自己運勁的方向跟在對方運勁方向的後面,即是舍己從人之意。讓對方先動,先動則虛實先暴露,自已就可根據對方的虛實跟進而變換虛實,看來被動,實際掌握了主動權,所渭:“從人還是由己”,就是這個道理。

丢 是指在運勁過程中,與對方接觸着的肢體突然離開,或接觸的強度突然減小。這時往往造成一個空隙,而被對方進攻跌出。不丢,就是要避免這種“丢”的缺點。

頂 是指與對方的勁發生頂撞,術語叫雙重。“雙重則滞”,初學者往往容易犯“頂”的錯誤。

沾、粘、連、随和不丢、不頂,是長期堅持太極拳盤架和推手實踐累積起來的功夫,兩者是一緻的。能沾、粘、連、随,就能不丢、不頂;然而沾、粘、連、随和不丢、不、頂的功夫亦是相對的,其程度是永無止境。沾、粘、連、随的功夫愈深愈能感到對方的不足,可随時找到進攻和發放對方的機會。

五、以靜待動,後發先至

這是太極拳推手中“法”與“勁”運用的重要原則之一。靜,一是指思想安靜、精神集中,隻有這樣,才能“聽”出對方的動靜虛實,才能提高自己肢體反應的靈敏度,才能使氣下沉,達到沉勁于下,腹實胸虛的目的。二是指肢體不亂動,靜以待對方先動,所謂“彼微動,己先動”,能以靜待動,讓對方動在先,然後才能做到“随”。但是,光以靜待動和“随”是不夠的,必須提高聽勁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做到後發先至,才能克敵制勝。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檔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檔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删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