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國靜:魏裔介與張耳溝村的禦貢粉條

作者:收獲4910

魏裔介與張耳溝村的禦貢粉條

作者:魏國靜

衆所周知内丘縣張耳溝村是遠近聞名的粉條制作村,這個村子自古至今一直不是大村,人口也就在三百人之間徘徊。張耳溝村是因秦末漢初名士張耳因在此布兵擺陣、落腳而得名。可是這個村子自古至今幾乎家家戶戶有制作粉條的傳統,且技藝高超,制作出的粉條清香、爽口、有韌勁,老少皆宜,受到四鄰八縣的青睐。如此好吃的粉條皆是因為這裡的土頭好也就是土壤好,能夠産出适合制作優質粉條的山藥來。

說他自古有制作粉條的傳統,究竟古在什麼時候呢,也沒有個确切記載,不過至少是在清朝初年就有了制作粉條的工藝。這是有記載的,記載源于一個故事——

康熙五年(1666年),柏鄉縣的魏閣老(魏裔介)五十一歲。這年的八月魏裔介請假歸裡,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上午,他約上了三五知己,到西面的太行山處巡遊,自臨城界而入,迤逦向南。一路在歡歌笑語中過山坳、穿叢林、涉溪水,看盡中秋的碩果累累、閱盡奇峰怪石、賞盡怪蟲岩岫。不知不覺中已至近午,人困馬疲,饑腸咕噜,幾人同時想到這荒郊野嶺的不會有村莊的,更不會有可解饑的飯館的,從柏鄉出門時也沒想那麼多——備夠充足的食物。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奈的笑了。

魏國靜:魏裔介與張耳溝村的禦貢粉條

魏閣老畫像

沒辦法繼續走吧,他們幾人又繞山梁,過險陌。突然眼前豁然開闊,俯視前方似有一座小山村,幾人喜出望外,循着村莊走來,越走離村莊越近,似乎看見了炊煙飄起,似乎聞到了飄來的油香,因饑餓驅使幾人興奮不已,朝村邊飄香的小茅屋走來。果然是一家小飯館,生意稀疏的店主早就站在門前向幾人招攬生意了。

魏裔介先趨步向前對店主打招呼:“老夥家,你好啊,真想不到來到這裡還能坐上飯館子,真好!”

店主答:“你們是哪裡的。”

“從柏鄉縣過來的,閑玩的,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這裡。請問老夥家這是什麼村?”

“張耳溝村”店主答道。

“哦......這就是張耳溝村?我知道的,之前在書中了解過該村,因秦末漢初名士張耳在此布兵擺陣、落腳而得名,是個古老的村子”魏裔介說。

“這個村目前有多少戶人家?”魏裔介又問。

“三四十戶”店主答道。

“在這裡就不算小村了”魏裔介自語說。

“老夥家在這個村邊開這家小飯館能養得起你嗎”魏裔介問。

“這位客官你也看到了,我們這裡溝深人稀,日常也沒幾個人打此路過,不過偶爾也有打此行走或象你們幾位一樣遊玩的客人,會在此落落腳、吃頓便飯的,随便給打上幾個小錢,勉強可供草民溫飽的,不過草民不計較這些,就算為路人行個友善吧”這位店主很會說話。

聽到此魏裔介颌首而笑,又問:“老夥家你這個小飯館都有什麼好吃的?我等幾位都餓得不行了”。

“這位客官,說來會讓你失望的,草民這裡隻有‘豬肉炖粉條’也是我們這裡的特色飯菜。”店主說到。

魏國靜:魏裔介與張耳溝村的禦貢粉條

豬肉炖寬粉條

魏裔介幾位聽此互相無奈又感覺很有希望的對了對眼神,“老夥家我等就吃你做的‘豬肉炖粉條了’。”

“諸位客官裡面請吧。”

魏裔介等幾位依序到草房内坐于桌旁,隻見這位店主喚來了妻子,一同來到小廚旁,先用清水泡上了粉條,再拿出了腌制儲藏好的豬肉,之後拿出豆腐、大白菜等輔料,夫婦倆開始在小廚旁熟練的操持起來。

其間魏裔介說到:“我之前經常吃粉條大鍋菜,今天再吃一次張耳鈎村的大鍋菜,想必與我之前所吃的會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意義不同,客官之前是在家吃,今天是在這裡吃!再者是粉條菜的做法不同,這做粉條菜是有講究的——首先是先裝什麼、後裝什麼,什麼火候下料都是要有把握的;再者,剛才說過了,重要的材料是粉條,張耳溝村因獨特的地形,粉條質地與其他地方的粉條是不一樣的,這些客官一會兒吃上了會感覺到的。”這位小館的店主邊按序調配大鍋菜,邊與魏裔介對話。

鍋竈中氤氲的香氣飄出,回蕩在整個草房内,魏裔介幾人雖然強抑口水,但管不住的眼睛都盯在了鍋竈上。看來是真的餓了。

還好,在不知不覺的對話中大鍋菜熬好了,店夫婦給每人盛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粉條大鍋菜。憑嗅覺就知道這就是美味佳肴。先喝上一口清湯——幽香,沁人心脾;再往嘴裡挑上一根帶着油香、菜香、佐料香、芡粉香的粉條——筋道、爽口、絲滑,回味悠遠。魏裔介幾人還真的沒吃過如此好吃的粉條菜,尤其是這粉條,幹的時候顔色豆綠透明,煮在鍋裡雖然顔色略微發白,但是依然透明,咀嚼起來筋而不皮、軟而不玄(虛)。幾人也不顧形象了,在這中秋時節敞開了膀子,大吃起來,直吃的汗流滿面,飽嗝連連。

魏國靜:魏裔介與張耳溝村的禦貢粉條

美味粉條

魏裔介幾人隆腹大飽,摸把嘴油,向店夥計付上銀兩,即欲離去。這時魏裔介突然叫停說:“慢着......!”隻見他扭頭轉身向店主說:“老夥家,你這粉條太好吃了,剛才你說了這是你們這裡的特産,你不會隻賣粉條菜而不賣幹粉條吧?”

“這位客官的意思是......要買草民的幹粉條吃......?那好啊,要帶多少?客官盡管說話。”店主回到。

“我們路途遠,也帶不了多少,也就帶十斤八斤的就可以了,回朝時順便給皇上帶些家鄉的風味。”

“給皇上......?你是......?”

魏裔介無意中說出了自己的身份,着實把店主吓了一跳。店主正在納悶之時,魏裔介的随從脫口而出說:“魏大人就是當朝的一品宰相——魏閣老。”

隻見店主聽此馬上喚上妻子給魏裔介施了個大禮:“草民有眼無珠,不識魏大人,草民該打。”魏裔介急忙躬身摻起店夫婦,隻聽得店主還在不住地說:“在這一帶都知道我們這裡出了一位能體恤下民的好官——他就是你——柏鄉的魏閣老大人,真的想不到今天這位閣老大人就在草民的身邊,還在這小茅館裡吃了頓草民做的‘粉條大鍋菜’,草民好高興哦。”店主難掩興奮,激動地說個不停:“閣老大人說吧,要多少粉條?自家産的,免費的!”

隻見魏裔介輕輕地拍了拍店主的肩頭,親切道:“老夥家能在張耳溝村吃上你做的粉條菜,兄弟我也很有福呀,還是剛才說的給稱上個十斤八斤的就行了,我要把咱張耳溝村的粉條帶到宮裡去,讓康熙皇上也嘗嘗,說不定皇上吃過後會給咱張耳溝村帶來好運的。”

“那草民就代張耳溝全村父老謝過閣老大人了。”店主說完又要對魏裔介施禮,被魏裔介急忙攔住。

這時店主回頭吩咐妻子,取來了十斤粉條,交予魏裔介随從。魏裔介令随從加倍付給店主銀兩,并囑托說:“守護好小飯館,友善路人。”推脫不掉的店主夫婦使勁地點着頭,與魏裔介依惜告别。

回到柏鄉老家後,魏裔介做了簡單的休整,即開始打點行裝,首先把張耳溝村的特産粉條包了又包,綁了又綁,一切準備停當後,踏上了返朝之路。

康熙帝掐算着這日的某時某刻就是魏裔介回朝之時,為了顯示對這位老臣的友好,康熙帝早早的迎接魏裔介于午門之内。果其不然魏裔介準時回朝見到了康熙帝,先向皇上施了大禮,而後君臣執手而行。邊走邊互相詢問近日的過往,康熙帝問到了民間的收成、問到了民間的生活狀況;魏裔介向皇上問到了目前朝政事項等。君臣二人似有說不完的話。

這時康熙帝看到魏裔介手中還提着一捆東西,禁不住的打趣道:“怎麼,還給朕帶禮物了?”

見機,魏裔介馬上回到:“是呀,回老家一趟不容易,來時一定要給皇上帶上當地特産的,這是微臣的臨縣——内丘縣張耳溝村特産的粉條,微臣吃過了很好吃的,微臣知道日常皇上很愛吃粉條炖菜的,是以一定要給皇上帶些,要讓皇上飽飽口福。”

“那好呀,今天中午就讓你陪朕吃張耳溝的粉條菜。”康熙帝既嚴肅又帶有溫和的語氣對魏裔介指令說。随即吩咐下人把魏裔介手中的粉條拿到了禦膳廚,做起了“禦膳粉條大鍋菜”。

魏國靜:魏裔介與張耳溝村的禦貢粉條

粉條大鍋菜

正點開飯了,香噴噴的粉條大鍋菜端到了皇上的餐桌上,康熙帝命魏裔介一同進餐。隻見康熙帝先用筷子從飯碗中高高挑起了粉條,用眼檢視熟透後粉條的質地,再貼近鼻孔聞了聞芡香如何,而後把粉條放入口中開始咀嚼,看筋道如何,看、聞、嘗後康熙帝就開始誇贊起來,直誇這張耳溝的粉條好吃,誇贊魏裔介讓他飽了口福。

至此,康熙帝又面對魏裔介等大臣似有所悟道:“這張耳溝村的粉條如此好吃,想必也是宮中老老少少的最愛,依朕看還是這樣——着内務府每年到内丘縣的張耳溝村按市價購得宮内一年内所需粉條數量,為妥。”康熙帝這樣說了,也這樣做了。

自此,内丘縣張耳溝村生産的粉條成了遠近聞名的“禦貢粉條”。自此,也富裕了一方百姓,當地群眾對魏裔介、對康熙帝感恩戴德。

2021-11-28 于柏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