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国静:魏裔介与张耳沟村的御贡粉条

作者:收获4910

魏裔介与张耳沟村的御贡粉条

作者:魏国静

众所周知内丘县张耳沟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制作村,这个村子自古至今一直不是大村,人口也就在三百人之间徘徊。张耳沟村是因秦末汉初名士张耳因在此布兵摆阵、落脚而得名。可是这个村子自古至今几乎家家户户有制作粉条的传统,且技艺高超,制作出的粉条清香、爽口、有韧劲,老少皆宜,受到四邻八县的青睐。如此好吃的粉条皆是因为这里的土头好也就是土壤好,能够产出适合制作优质粉条的山药来。

说他自古有制作粉条的传统,究竟古在什么时候呢,也没有个确切记载,不过至少是在清朝初年就有了制作粉条的工艺。这是有记载的,记载源于一个故事——

康熙五年(1666年),柏乡县的魏阁老(魏裔介)五十一岁。这年的八月魏裔介请假归里,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他约上了三五知己,到西面的太行山处巡游,自临城界而入,迤逦向南。一路在欢歌笑语中过山坳、穿丛林、涉溪水,看尽中秋的硕果累累、阅尽奇峰怪石、赏尽怪虫岩岫。不知不觉中已至近午,人困马疲,饥肠咕噜,几人同时想到这荒郊野岭的不会有村庄的,更不会有可解饥的饭馆的,从柏乡出门时也没想那么多——备够充足的食物。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奈的笑了。

魏国静:魏裔介与张耳沟村的御贡粉条

魏阁老画像

没办法继续走吧,他们几人又绕山梁,过险陌。突然眼前豁然开阔,俯视前方似有一座小山村,几人喜出望外,循着村庄走来,越走离村庄越近,似乎看见了炊烟飘起,似乎闻到了飘来的油香,因饥饿驱使几人兴奋不已,朝村边飘香的小茅屋走来。果然是一家小饭馆,生意稀疏的店主早就站在门前向几人招揽生意了。

魏裔介先趋步向前对店主打招呼:“老伙家,你好啊,真想不到来到这里还能坐上饭馆子,真好!”

店主答:“你们是哪里的。”

“从柏乡县过来的,闲玩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里。请问老伙家这是什么村?”

“张耳沟村”店主答道。

“哦......这就是张耳沟村?我知道的,之前在书中了解过该村,因秦末汉初名士张耳在此布兵摆阵、落脚而得名,是个古老的村子”魏裔介说。

“这个村目前有多少户人家?”魏裔介又问。

“三四十户”店主答道。

“在这里就不算小村了”魏裔介自语说。

“老伙家在这个村边开这家小饭馆能养得起你吗”魏裔介问。

“这位客官你也看到了,我们这里沟深人稀,日常也没几个人打此路过,不过偶尔也有打此行走或象你们几位一样游玩的客人,会在此落落脚、吃顿便饭的,随便给打上几个小钱,勉强可供草民温饱的,不过草民不计较这些,就算为路人行个方便吧”这位店主很会说话。

听到此魏裔介颌首而笑,又问:“老伙家你这个小饭馆都有什么好吃的?我等几位都饿得不行了”。

“这位客官,说来会让你失望的,草民这里只有‘猪肉炖粉条’也是我们这里的特色饭菜。”店主说到。

魏国静:魏裔介与张耳沟村的御贡粉条

猪肉炖宽粉条

魏裔介几位听此相互无奈又感觉很有希望的对了对眼神,“老伙家我等就吃你做的‘猪肉炖粉条了’。”

“诸位客官里面请吧。”

魏裔介等几位依序到草房内坐于桌旁,只见这位店主唤来了妻子,一同来到小厨旁,先用清水泡上了粉条,再拿出了腌制储藏好的猪肉,之后拿出豆腐、大白菜等辅料,夫妇俩开始在小厨旁熟练的操持起来。

其间魏裔介说到:“我之前经常吃粉条大锅菜,今天再吃一次张耳钩村的大锅菜,想必与我之前所吃的会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意义不同,客官之前是在家吃,今天是在这里吃!再者是粉条菜的做法不同,这做粉条菜是有讲究的——首先是先装什么、后装什么,什么火候下料都是要有把握的;再者,刚才说过了,重要的材料是粉条,张耳沟村因独特的地形,粉条质地与其他地方的粉条是不一样的,这些客官一会儿吃上了会感觉到的。”这位小馆的店主边按序调配大锅菜,边与魏裔介对话。

锅灶中氤氲的香气飘出,回荡在整个草房内,魏裔介几人虽然强抑口水,但管不住的眼睛都盯在了锅灶上。看来是真的饿了。

还好,在不知不觉的对话中大锅菜熬好了,店夫妇给每人盛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条大锅菜。凭嗅觉就知道这就是美味佳肴。先喝上一口清汤——幽香,沁人心脾;再往嘴里挑上一根带着油香、菜香、佐料香、芡粉香的粉条——筋道、爽口、丝滑,回味悠远。魏裔介几人还真的没吃过如此好吃的粉条菜,尤其是这粉条,干的时候颜色豆绿透明,煮在锅里虽然颜色略微发白,但是依然透明,咀嚼起来筋而不皮、软而不玄(虚)。几人也不顾形象了,在这中秋时节敞开了膀子,大吃起来,直吃的汗流满面,饱嗝连连。

魏国静:魏裔介与张耳沟村的御贡粉条

美味粉条

魏裔介几人隆腹大饱,摸把嘴油,向店伙计付上银两,即欲离去。这时魏裔介突然叫停说:“慢着......!”只见他扭头转身向店主说:“老伙家,你这粉条太好吃了,刚才你说了这是你们这里的特产,你不会只卖粉条菜而不卖干粉条吧?”

“这位客官的意思是......要买草民的干粉条吃......?那好啊,要带多少?客官尽管说话。”店主回到。

“我们路途远,也带不了多少,也就带十斤八斤的就可以了,回朝时顺便给皇上带些家乡的风味。”

“给皇上......?你是......?”

魏裔介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身份,着实把店主吓了一跳。店主正在纳闷之时,魏裔介的随从脱口而出说:“魏大人就是当朝的一品宰相——魏阁老。”

只见店主听此马上唤上妻子给魏裔介施了个大礼:“草民有眼无珠,不识魏大人,草民该打。”魏裔介急忙躬身掺起店夫妇,只听得店主还在不住地说:“在这一带都知道我们这里出了一位能体恤下民的好官——他就是你——柏乡的魏阁老大人,真的想不到今天这位阁老大人就在草民的身边,还在这小茅馆里吃了顿草民做的‘粉条大锅菜’,草民好高兴哦。”店主难掩兴奋,激动地说个不停:“阁老大人说吧,要多少粉条?自家产的,免费的!”

只见魏裔介轻轻地拍了拍店主的肩头,亲切道:“老伙家能在张耳沟村吃上你做的粉条菜,兄弟我也很有福呀,还是刚才说的给称上个十斤八斤的就行了,我要把咱张耳沟村的粉条带到宫里去,让康熙皇上也尝尝,说不定皇上吃过后会给咱张耳沟村带来好运的。”

“那草民就代张耳沟全村父老谢过阁老大人了。”店主说完又要对魏裔介施礼,被魏裔介急忙拦住。

这时店主回头吩咐妻子,取来了十斤粉条,交予魏裔介随从。魏裔介令随从加倍付给店主银两,并嘱托说:“守护好小饭馆,方便路人。”推脱不掉的店主夫妇使劲地点着头,与魏裔介依惜告别。

回到柏乡老家后,魏裔介做了简单的休整,即开始打点行装,首先把张耳沟村的特产粉条包了又包,绑了又绑,一切准备停当后,踏上了返朝之路。

康熙帝掐算着这日的某时某刻就是魏裔介回朝之时,为了显示对这位老臣的友好,康熙帝早早的迎接魏裔介于午门之内。果其不然魏裔介准时回朝见到了康熙帝,先向皇上施了大礼,而后君臣执手而行。边走边相互询问近日的过往,康熙帝问到了民间的收成、问到了民间的生活状况;魏裔介向皇上问到了目前朝政事项等。君臣二人似有说不完的话。

这时康熙帝看到魏裔介手中还提着一捆东西,禁不住的打趣道:“怎么,还给朕带礼物了?”

见机,魏裔介马上回到:“是呀,回老家一趟不容易,来时一定要给皇上带上当地特产的,这是微臣的临县——内丘县张耳沟村特产的粉条,微臣吃过了很好吃的,微臣知道日常皇上很爱吃粉条炖菜的,所以一定要给皇上带些,要让皇上饱饱口福。”

“那好呀,今天中午就让你陪朕吃张耳沟的粉条菜。”康熙帝既严肃又带有温和的语气对魏裔介命令说。随即吩咐下人把魏裔介手中的粉条拿到了御膳厨,做起了“御膳粉条大锅菜”。

魏国静:魏裔介与张耳沟村的御贡粉条

粉条大锅菜

正点开饭了,香喷喷的粉条大锅菜端到了皇上的餐桌上,康熙帝命魏裔介一同进餐。只见康熙帝先用筷子从饭碗中高高挑起了粉条,用眼查看熟透后粉条的质地,再贴近鼻孔闻了闻芡香如何,而后把粉条放入口中开始咀嚼,看筋道如何,看、闻、尝后康熙帝就开始夸赞起来,直夸这张耳沟的粉条好吃,夸赞魏裔介让他饱了口福。

至此,康熙帝又面对魏裔介等大臣似有所悟道:“这张耳沟村的粉条如此好吃,想必也是宫中老老少少的最爱,依朕看还是这样——着内务府每年到内丘县的张耳沟村按市价购得宫内一年内所需粉条数量,为妥。”康熙帝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自此,内丘县张耳沟村生产的粉条成了远近闻名的“御贡粉条”。自此,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当地民众对魏裔介、对康熙帝感恩戴德。

2021-11-28 于柏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