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作者:光明网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粉条,是北方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它与许多菜品搭配,能烹饪出多种美味佳肴。古法制作粉条已经成为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菜园乡东寨村一张响亮的名片。时光流转,条条缕缕的粉条是许多人心目中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牵挂着记忆中浓浓的乡愁。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2021年12月26至28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菜园乡东寨村赵石仓、赵锡刚、赵铁腿、赵占方4个手艺人,在村口一块空地上,盘起锅台、架上大铁锅,带上自制的“家伙事儿”,用传统的古老手法,为村里人制作粉条。(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古法制作粉条,第一步是打芡。打芡通常用的藕粉,用水在大盆中打成稀糊状。第二步是活面。把红薯粉面加入打好芡粉的盆中搅合,让粉面与粉芡充分黏合。(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第三步是开面。几个人同时动手,在大盆中不停地重复和面的动作,最终使面表面光滑,成为一团。(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手艺人们在村口一块空地上,盘起锅台、架上大铁锅,带上自制的“家伙事儿”,用传统的古老手法,为村里人制作粉条。(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第四步是下粉。把面团装进用葫芦特制的瓢中,不停地锤击,使之漏进沸腾锅水中。(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古法制作粉条全程“绿色”,不加任何添加剂,入口劲道,味道鲜美,市场上机器制作的粉条口感“望尘莫及”。(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三五成群的乡亲,一袋袋粉面,排队等待制作。只见手艺人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熟练地忙碌着。(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第五步拾条。用特质的筷子,把在沸腾水中飘起来的粉条,捞进凉水锅中,然后再捞起悬挂在横杠上。(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第六步上架。把穿在横杠的粉条,架在架上凉冻。第七步冻条,给架上的粉条多次重复浇洒凉水,直至粉条冻透。这步非常关键,也是古法制作粉条必须在冬季上冻时制作的原因。(杜杰摄/光明图片)

古法制粉条——舌尖上的乡愁味道

第八步是凉条。把冻透的粉条,在阳光下充分晾晒,直至完全干透,根根粉条分离,呈伞状,最后收藏或食用。古法制作粉条是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因此粉条口感纯正地道,回味绵长充分。坚持的是古法,传承的是“乡愁”。如今,古法制作粉条已经成为东寨村一张响亮的名片。(杜杰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