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那些年—魯隐公的十一年

作者:文史劉磚家

魯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魯國人,包括隐公自己也沒料到,這将是他攝政的最後一年。魯國自伯禽開始到魯隐公已經曆經十三代君王。

春秋那些年—魯隐公的十一年

十一年前,公元前723年,魯國第十二任國君魯惠公去世,長庶子息代理政事,行使國君的權力,就是隐公。起初,惠公的嫡夫人沒有兒子,而惠公的賤妾聲子生下兒子息。息長大後,為他從宋國娶了妻子。宋女到了魯國,惠公見她十分美麗,就自己把她奪了過來。後來宋女生下兒子允。惠公把宋女升為夫人,讓公子允做太子。等到惠公去世,因為允年紀小,魯國人共同要求息代理國政,沒有說讓他即位。

春秋那些年—魯隐公的十一年

魯隐公十一年(前712年)冬季,魯國大夫公子翚向隐公進讒言說:“百姓認為您好,就請您正式繼位為國君吧。我請求為您去殺掉太子允,然後您任用我為國相。”隐公對他的這番話感到非常吃驚,說:“有先王的遺命。我因為允年紀小,是以代理國政。如今允已經長大了,我正想要經營菟裘之地,并到那裡養老,将國政交還給子允。”公子翚也沒想到魯隐公會是這樣的反應,擔心事情敗露,害怕子允聽說這件事後會反過來誅殺他,于是返過來在子允面前誣陷隐公說:“隐公想要正式即位,并除掉你,請你盡早做好打算。我請求為你殺掉隐公。”子允同意了。十一月,隐公祭祀鐘巫神,在社圃園裡進行齋戒,住在氏家。公子翚派人在氏家中殺掉隐公,立子允為國君,就是桓公。

魯國的攝政王隐公就此結束了他的執政生涯。隐,預示不是正位,有謙虛保守的意味。回顧魯隐公的十一年,他帶領魯國在鄭國和周邊國家争霸交戰的過程中保持了中立和克制,使魯國免受戰争來帶的禍亂。

春秋那些年—魯隐公的十一年

一是靠結盟穩定周邊諸侯國。與周邊諸侯國結盟是他用的最多的外交手段,即位第一年,先是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然後及宋人盟于宿;第二年,公及戎盟于唐 ;第六年,公會齊侯 ,盟于艾 。第八年,公及莒人盟于浮來 。

二是慎重地選擇使用武力攻伐,這與好戰的魯國大夫公子翚形成鮮明對比。在位期間,隻有兩次戰争經曆。第一次是宋國想請他去攻打鄭國,他沒同意,但是公子翚不聽他的話,帶兵去了。

隐公四年秋,諸侯複伐鄭。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第二次是和齊國、鄭國讨伐宋國。

魯隐公被殺後,魯國進入魯桓公時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