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左傳》:《魯隐公十一年》之七年

作者:使用者點蠟燭上網

滕侯卒而不名

《春秋》載:滕侯卒。

《左傳》注,君主去世,向盟國發去訃告,盟國則記下君主與新君之名,以繼續過去的友好關系,并以此安定盟國的民心。滕國與魯國不是盟國,是以魯國收到滕國的訃告,魯國的檔案沒有記錄滕君和新君之名。

春秋戰争别議

《春秋》載:秋,公伐邾。

春秋時期的戰争,似乎分為兩類:國人用征戰的手段使野人屈服,進而接受國人的教化和治理。中華民族一開始就是用這種以武達文的方法實作快速融合的。

諸侯之間的戰争則不以武力征服為目的,而是作為一種調節國際關系的手段。諸侯國中有違背國際道義或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則會受到正義的讨伐,還受害國與國際社會一個公道。這種戰争,似乎要受到西周制定的國際法的限制。隐公七年的“公伐邾”應該就是這種性質。隐公五年,邾國和鄭國攻打宋國,而宋國是魯國的盟國,邾國是魯國的屬國,屬國怎麼可以擅自攻打盟國呢,是以魯隐公要教訓一下小邾國。

凡伯遭遇報複

隐公七年,凡伯受周桓王之命去魯國聘問,回朝複命時在楚丘被戎人攔截,俘去北戎,原因是有一年戎人到東周朝見天子,還蠻有人情味地給各位公卿送去禮币,可是凡伯收了禮币卻沒有禮遇北戎使者,這口氣戎人像毒蛇記仇一樣記住了。

這則史料大概可以說明,東周時期,春秋列國之外的一些少數民族有意無意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浸染,接受了周文化的教化,民族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洩伯禍言五父

隐公七年,藐視鄭國,拒絕鄭國講和的陳國忽然派五父到鄭國講和并結盟。歃血為盟時,五父心不焉。洩伯說:“五父一定不免于禍,因為他面對兩國結盟這樣的大事居然心神恍惚。”随後,鄭國的良佐又到陳國回盟,竟看出陳國将要發生内亂。這大概就是五父心神不甯的根原吧。果真如此,不免于禍的,又何止五父?

陳鄭兩國聯姻

鄭國的公子忽在周桓王那裡作人質,陳桓公是周桓王的上卿,大概是看中了公子忽,是以請求将女兒嫁給他,鄭莊公同意了這門親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