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舉在哪,又有什麼樣的後果?

作者:随時曆史

戰國初期有大小十多個諸侯國,最後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這七個諸侯國都有變法維新勵精圖治之舉,而最後隻有秦國最後統一了六國,開創了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秦國的崛起前後曆時一百多年,其中最為關鍵的強國之舉,當屬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秦孝公任命商鞅前後兩次進行變法,主要内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秦國崛起奠定基礎,同時也建立了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基礎模型。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舉在哪,又有什麼樣的後果?

商鞅

當時戰國七雄前後都有形式不同的變法,道理大家都懂,為何秦國的商鞅變法能産生如此大的影響,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又産生什麼樣的後果?

變法的推行,關鍵是貫徹落實。大家都熟悉,商鞅為推行新政,在新政頒布前采取了“立木為信”的措施,據《資治通鑒》記載:(周顯王十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巿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複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舉在哪,又有什麼樣的後果?

但變法改革肯定會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肯定會有阻力。接着《資治通鑒》繼續記載: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

新政推行一年,有數千人到國都抱怨新政不便,正好遇着太子犯法,商鞅(商鞅原名衛鞅)以太子犯法是師傅教導的過錯,師傅要替太子受罰,于是對公子虔動刑(據說是割了鼻子,以緻公子虔此後再也沒出門見人),在公孫賈的臉上刺刑犯的字。結果第二天,所有秦人立即執行新政,十年後,秦國明富國強,國家大治。公孫賈是太子的老師,秦孝公的重要大臣;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同胞哥哥,對這兩人動刑,沒有秦孝公的支援,商鞅根本沒有這個可能。

是以,正如商鞅所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隻要上司帶頭執行,沒有推行不了的新政。商鞅變法成功的關鍵是處置了太子犯法一案,太子犯法一案成功的關鍵是大老闆秦孝公的決心。是以任何改革或制度都需要上層上司的帶頭執行,決策者的堅強決心。

商鞅變法的成功之舉在哪,又有什麼樣的後果?

當然變法都有代價的,因為商鞅為推動變法,使得太子師徒受辱,在大老闆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車裂滅門,《資治通鑒》記載:(周顯王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複内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于,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是以,商鞅變法的真正推動者是秦孝公,變法的關鍵成功的關鍵是成功處置了太子犯法一案,而作為商鞅變法的執行者商鞅也因為處置太子犯法一案,付出了自己和全族人生命的沉重代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