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白黃鶴樓罷筆後意難平,仿寫一首詩争高下,被認為遠超崔颢

作者:詩文說

崔颢的《黃鶴樓》一詩雖然犯了律詩的大忌,但依然被後人評為唐人七律第一,可見其藝術水準之高。此詩在起興承轉上一氣貫通,在引事抒情上自然高妙,全詩渾然天成、縱橫開阖、音節流利、神韻悠遠,是“擅千古之奇”的七律奇葩,少有能與之媲美的詩作。

《唐才子傳》中記載,詩仙李白登黃鶴樓看到此詩,也隻能罷筆感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但李白終究還是意難平,“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拟之”,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一詩。李白這首詩被認為可與《黃鶴樓》媲美,甚至遠超《黃鶴樓》。

李白黃鶴樓罷筆後意難平,仿寫一首詩争高下,被認為遠超崔颢

登金陵鳳凰台

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年間被賜金放還後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登鳳凰台而作。不難看出,此詩與崔颢的《黃鶴樓》有許多相似之處。

李白黃鶴樓罷筆後意難平,仿寫一首詩争高下,被認為遠超崔颢

兩首詩所押韻部都是下平聲十一尤,題材都是吊古傷今。崔颢寫黃鶴,李白寫鳳凰,也特意重複三遍。兩首詩在結構和内容詩意上,也基本一緻。那麼,李白此詩到底勝在何處呢?

此詩首聯破題,從鳳凰台的傳說寫起,言鳳凰已去,空餘台榭,隻有江水依舊獨自奔流。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栖于梧桐,以竹實為食,曆來被認為是盛世的祥瑞。據說,在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隻鳳凰出現在都城金陵,于是便在此地興建了鳳凰台。

然而,李白登臨此地時,金陵早已是六朝遺迹。詩人詠歎鳳凰已逝,空餘此台,其實是在感慨盛世不再。

李白黃鶴樓罷筆後意難平,仿寫一首詩争高下,被認為遠超崔颢

颔聯承“鳳去台空”而寫,歎六朝繁華已逝,如煙消雲散。六朝宮殿都已經荒蕪,曾經的風流人物也早已逝去,朝代更疊而物非人非。詩人是以而感到惆怅,也懷着對唐朝的隐憂。

頸聯由虛寫轉為實寫,從懷古轉入寫眼前所見,對仗工整,意境開闊。遠處三山隐約可見,似有若無,好像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江水也被白鹭洲分為兩支。

詩人沒有沉浸在對曆史的憑吊中,而是懷古傷今,把目光放回當下,為尾聯的感慨作鋪墊。

李白黃鶴樓罷筆後意難平,仿寫一首詩争高下,被認為遠超崔颢

尾聯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憂憤,以“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隐喻奸佞當道、昏君不明,賢人不得其用,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擔憂,以及對個人前途黯淡、報國無門的失望。

全詩放眼山河,即景懷古,又傷今歎景,意旨深遠。李白此詩在格律和氣勢上與崔颢的《黃鶴樓》一詩相近,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評:“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但兩首詩的情感不同,崔詩表達思鄉之情,而李詩抒發憂國之愁。正是是以,有人認為李白此詩在格調和境界上上遠超崔颢的《黃鶴樓》,如明代瞿佑《歸田詩話》所評:“愛國憂君意,遠過鄉關之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