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5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如一顆璀璨的星辰,閃耀在曆史的天空,留下了動人心魄的光芒。千年風霜難掩詩仙風采,李白的故事從未中斷,人們對李白文化的研究從未停止。
千年一瞬,今再聚首。10月13日,“李白文化研究”學術研讨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從事李白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圍繞李白文化的時代價值、家國情懷等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讨,推動李白文化更放異彩。
此次活動作為口子窖·第36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的主要活動之一,由中國李白研究會和詩歌節組委會共同主辦,中國李白研究會辦公室承辦。
▲“李白文化研究”學術研讨會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實際上他還被很多人認為是‘百代詞祖’。”研讨會上,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辛曉娟重點讨論李白對于詞的影響。她說,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菩薩蠻》《憶秦娥》等最早期成熟的詞作品,有很大可能也是李白所作。
▲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辛曉娟
李白所作辭賦,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享有極其崇高的曆史地位,他往前接續捍衛了樂府民歌的詩歌傳統,往後成為了無數墨客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将他視為一座裡程碑、一根标杆去作研究,我想能更全面地确立他在文學史上的節點意義,也能更深刻地了解為什麼我們人人都愛李白。”辛曉娟說。
“這一次,我給李白帶來了禮物。”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海濱笑着說,往年來馬鞍山,在李白墓前隻是敬一杯薄酒憑吊仙賢。今年,不僅敬上了一杯酒,他還帶來了自己最新的學術著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李白的長安道》。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理事海濱
“我在書的扉頁裡寫下‘詩仙李白醉賞’。”在海濱看來,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本研究李白的學術傳承作品。
“李白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他的影響力,不局限于中國,也拓展到世界範圍特别是周邊國家,是超越時代、跨越國界的文化符号。”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大學教授沈文凡說道。
近年來,沈文凡圍繞李白的作品以及李白詩歌所呈現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目前更是把研究目光聚焦在李白文化如何影響亞洲文化圈等方面。
▲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大學教授沈文凡
在沈文凡看來,李白詩歌所呈現出的文化特性,不僅受到國内群衆的喜愛,在國外的文人學者以及普通群衆當中也有相當多的“粉絲”,“李白”逐漸成為世界範圍内大家追慕向往的文化符号,這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同樣,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蘇州科技大學教授阮堂明也認為,李白文化最能展現文化自信。他說,大陸古代文化輝煌燦爛,湧現出許多耀眼的文化名人,但最有豪邁氣概、最能展現文化自信的就是李白,這些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等千古名句中就能看出。
▲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蘇州科技大學教授阮堂明
阮堂明認為,李白詩歌中蘊含的文化元素與新時代背景下呼喚文化自信的需求相契合,這也是時隔千年,我們研究李白文化的意義所在。
李白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傳承和弘揚?馬鞍山選擇了以節為媒,以文會友。
海濱教授認為,馬鞍山舉辦了36屆詩歌節,精準地抓住了李白帶來的“流量密碼”。一年一度的詩歌節,研究李白的文化學者、國内外詩人,從四面八方彙聚到馬鞍山,本身就提高了馬鞍山的關注度。
“連續36年舉辦詩歌節,把李白文化嵌入到城市文化戰略中,這樣做的結果,不僅展示了馬鞍山詩城形象,更把李白文化基因植入到每個生命體中,讓李白文化在馬鞍山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阮堂明說道。
▲分組讨論
思想在碰撞中升華,智慧在交流中閃爍。參加研讨會的專家學者們紛紛表示,李白文化曆久彌新,開展李白文化學術研讨意義非凡。
“研讨會邀請了來自四川、山東、湖北、重慶等全國各地的李白文化研究者和愛好者,正是沿着李白足迹,通過舉辦詩歌節、研讨會的形式将後人聯系起來。”辛曉娟說,現代人研究李白文化的過程既是一種緻敬,也是在感受、領悟他留給後世的寶貴文化遺産。
“一個出生地,一個終老地,兩地血脈相連。”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王紅霞诙諧地說,一個李白,把四川和安徽兩地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王紅霞
“同樣地,一個李白把安徽的5座城市巧妙地串起來了。”王紅霞說,李白在馬鞍山所留下的文化遺迹,馬鞍山依然受益。
海濱認為,圍繞李白進行的藝術探讨、學術交流,給馬鞍山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形成了人和地之間的互動。這樣一種互動,是李白與馬鞍山在新時期的互相成就。
好文推薦:
這份情緣,何以跨越千年?
李白“嚴選”的十座城,詩意盎然
九市将聚首馬鞍山,為了什麼事?
記者 王永霞 黃筱敏 楊正文 況安軒
攝影 胡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