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醫癡葉天士》

作者:小陳呀呀
觀《醫癡葉天士》

《醫癡葉天士》講述了清代著名醫學家、溫病學派奠基者葉桂的傳奇故事,電影撷取了葉天士救治乞丐、“響豆”法巧治知府、治土匪、奇藥救皇上以及止霍亂等故事,表現了葉天士精湛的醫術,并将其醫癡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緻。看完這部電影,最有感觸的是醫癡葉天士的“癡”,一是對醫術的“癡”,不圖錢财和功名;二是對醫德的“癡”,心懷天下,普濟衆生。

在葉天士救治乞丐的故事裡,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葉天士在與乞丐之間的對話。乞丐:“神醫剛剛醫我,拔針就沒事了,為什麼同樣的病症,我的母親孩兒卻要開這麼多的藥呢?”,葉天士回答:“同樣是風寒侵骨,因為你們三人年齡不同,體質不一,結果也不一樣……我恐将來時時複發。”。這段對話葉天士根據患者的情況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手段,展現出中醫因人制宜的診治原則,更重要的是從中看到了和諧的醫患關系。現在我們提起醫患關系,腦海裡伴随的還有暴力事件,近些年來,發生過很多起醫患沖突的案件,甚至造成醫生的死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醫患之間的溝通減少,随着科技的發展,醫療裝置的現代化使大量的診療媒介介入醫療過程,是以醫生對于患者自身的體驗缺少關注,導緻缺少人文關懷,醫患雙方情感交流減少,醫患關系也日趨冷漠,容易引起醫患沖突。葉天士與乞丐之間的交流對于當今的醫患溝通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在治土匪的故事裡,有一女子餓昏,但是土匪二頭目強力阻撓葉天士,但他卻說你大哥是人那女子不是人?是的,在葉天士眼裡,不論是身無分文的乞丐、病入膏肓的土匪、牢房裡的囚犯、身居高堂的蘇州知府、抑或是九五至尊的皇帝,沒有貴賤貧富之分,普同一等,并且對窮人、對弱者更是格外關注。用“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形容葉天士“癡”再合适不過了,他行醫天下不被功名利祿羁絆,全身心投入到對醫術的追求,無私無我,醫道方正,這正是需要每一位醫護人員學習的醫德,作為以後走向藥學工作崗位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在工作中踐行醫道,恪守醫德。

在奇藥救治皇上的故事中,有一個葉天士拒絕皇上嘉獎的片段,劇中葉天士眼神無比堅定,擲地有聲的說了這麼一段話,“ 醫者有割股之心,而不可有絲毫益己之利,這醫術乃濟世之術,醫者關乎千萬人之性命,人命關天,若把醫術當成求名求利之術,無異于盜匪!臣深知,醫術絕不可與錢财扯在一起,隻有無私無我,醫術方可圓潤如意,醫道方可為正道”。中國傳統文化常強調“以醫入道,道以醫顯”,如果能把領悟了人體,就能把醫道領悟,那麼就有可能領悟天下之道,是以醫生如果能夠對病人無私無我,濟世救人,解決病人的痛苦,便能行得醫道,同樣的為官者如果能夠愛民如子,解決百姓的疾苦,施行仁道,便能得天道。在電影中土匪頭目崔七受到葉天士的感化,放下屠刀,棄匪從軍,及時回頭,成為了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葉天士不僅僅醫治好他的箭傷,更改變了他為人之道,我想這就是道以醫顯的最好展現吧。

在平霍亂的故事中,瘟疫爆發,他不辭辛苦奔赴疫區,剛開始面對嚴重的霍亂疫情,情況不斷惡化,即使尋找到良方,但面對村民不了解為什麼要用陳芥鹵和黃土入藥,甚至是質疑時,葉天士以身試藥用實際行動擷取了村民的信任,這種心懷百信的大醫精神是需要當代醫學生學習踐行的。大醫精誠,大愛無垠。今年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義無反顧的馳援武漢,奔赴最危險的地方,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共戰疫情,充分彰顯了《大醫精誠》中“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勿避險巇,一心赴救”的大醫精神。在那裡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面對疫情,更是要面對周圍環境的挑戰。他們進入隔離房要穿上裡三層外三層的隔離服,不等穿上最外層的隔離服時,處于密閉狀态的人體已經是汗流浃背,氣喘籲籲,看到摘掉護目鏡下疲憊的面龐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身處險境的他們還要與時間賽跑救治病患,用醫者仁心守護生命,有的醫護人員感染了病毒,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如果說懸壺濟世是醫生畢生的追求,那麼大愛無垠便是目前醫務工作者最真實的寫照。我們常說醫務工作者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是一群勇敢的逆行者。“平時是白衣天使,今天是白衣戰士”,在于死神的鬥争中奪回了數萬的生命,這種無私奉獻,不為功利,心懷百姓,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難道不是中華民族醫德的延續與繼承嗎?他們又何嘗不是當代的“醫癡”呢?

《大醫精誠》是醫學生必背的一篇文章,其中的“精”不就是要求醫生必須具備精湛的醫術,“誠”不就是指醫生應具備的高尚醫德,做到了“精”與“誠”便可稱得上是大醫。如同葉天士一般具備仁愛的恻隐之心,不追名逐利,對待病人普通一等。盡管我不是醫學生,但我仍想把葉天士當作求學道路中的标杆,誠心誠意求學,能夠“癡”于術、“癡”于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