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自秦朝大統一以來,分分合合兩千餘年,各路英雄豪傑你方唱罷我登場,層出不窮,尤其是每一個王朝的上升期,從不缺乏豐功偉績。而到了王朝末期時,暮氣沉沉,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但這個時候往往會出現一批人,以一己之力擔負起整個國家的期望,成為了“救火隊長”。
他們或許救不了他所在的國家,今人也往往會批判他們的“愚忠”精神,但這也是曆史的魅力所在,哪怕他們最後失敗了,但他們也在曆史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精神也值得尊敬,而不是大肆批評甚至唾罵。
......
兩蹶名王——大明晉王李定國

明朝末年,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産帶來全國性饑荒,而且朝政混亂、官員A錢腐化,加上與後金的戰争帶來大量遼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嚴重增加明朝百姓的負擔,最終爆發了農民大起義。李自成起義軍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缢後清兵入關,不斷燒殺搶掠,圈地剃發,民族沖突開始上升為社會主要沖突,在這明末清初大變革之際,一大批原先的農民起義軍将領轉向抗清救國,與明朝原先文武大臣形成鮮明的對比,李定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定國出生于陝西貧苦農民家庭,當時西北大旱,加上明朝橫征暴斂,年僅10歲的李定國被張獻忠收為養子,參加了農民起義軍,跟随張獻忠南征北戰,攻打河南和湖北,戰功卓著,取得襄陽大捷。
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後,24歲的李定國被封為安西将軍,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以寬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戰時則一馬當先,英勇無比,被人稱為“小尉遲”或“萬人敵”,是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戰将。
自從清軍入關以來,民族沖突開始上升為社會主要沖突。張獻忠率大西軍50萬北上抗清,李定國率部與清軍交戰,陣斬清軍多名将領。然後在鳳凰山之戰中,張獻忠被清軍射中,戰死沙場,大西軍因為群龍無首,傷亡慘重。幸虧李定國和張獻忠另外三名養子收集殘兵,才儲存下部分有生力量,南下平定黔滇,開始從逆境中發展起來。
張獻忠臨終留下遺言:“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拒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大西軍的失利,也使李定國感到自己反明的失誤,此時李定國想要歸順南明,恢複明朝政權,衆将也都支援他,于是尊孫可望為首,聯明抗清之勢開始形成。
公元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号永曆,建立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孫可望與永曆帝談判“聯合恢剿”,并要求封為秦王,李定國為實作“聯明抗清”的願望,隻好默不作聲。李定國趁機留在雲南,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使滇南出現一定的安定局面,操練兵馬,制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内練就精兵三萬。
1652年,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進攻湖南,臨行前訂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奸淫、不搶财貨、不宰耕牛、不放火”,連克湖南諸鎮,大破清軍,又轉戰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打的定南王孔有德隻身而逃,最終迫使孔有德自焚而死,廣西全境也被收複。李定國也決心繼續收複被清軍占領的土地,恢複明朝。李定國1個月收複2個州,16個郡,大緻有三千裡的土地。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的情況讓清朝非常震驚,慌忙任命洪承疇經略南方,敬謹親王尼堪南下,率領15萬精兵與李定國交戰。李定國巧妙使用伏擊戰術,一舉成功,陣斬尼堪,打敗清軍,打破了滿洲兵不可戰勝的傳說,讓清廷朝野震動,打算獻出7省和李定國議和。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複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
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可惜的是孫可望看到李定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非常嫉恨。不僅扣發犒銀和制止永曆帝封其為西甯王,而且千方百計想謀害他,不讓李定國繼續進軍,李定國隻好南下攻打廣東,孫可望自己卻被清軍打得打敗,原先收複的失地又紛紛丢失,李定國和大西軍将士取得的大好局面,被孫可望破壞殆盡。
李定國深感依靠自己的一己之力不足以平定廣東,于是主動緻書鄭成功,兩次邀他會攻廣東,可惜鄭成功兩次都誤期,加上孫可望切斷了物資援助,最終李定國攻打兩廣失敗,李定國企圖恢複兩粵的事業終于化成了泡影。
因為孫可望的倒行逆施,永曆帝密令李定國回安龍救駕。在和永曆帝會和昆明後,李定國掌管兵馬大權,對待孫可望,仍從抗清大局出發,希望和解。誰知孫可望率軍14萬入侵雲南,在陣前孫可望部下紛紛倒戈,于是孫可望大敗還投奔了清朝,将相關的機密全部告訴了清廷。
李定國此時也處置原孫可望的部隊不妥,削弱了大西軍戰鬥力,出現了反叛,在李定國平叛時,清軍依據孫可望的情報大舉南侵,等到李定國抽出身來面對清軍時,清軍已經逼近了昆明,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農民軍全線崩潰,李定國的妻子家屬也死于此戰,李定國也說“事既如此,夫複何言,惟本此孤忠,死而後已。”
在攔截失敗後,南明朝廷決定轉移,由于人數衆多,吳三桂也趁機追來,于是李定國策劃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激烈的戰鬥——磨盤山戰役。可惜由于南明大臣告密,伏擊戰變成了接刃戰,清軍死傷大半,明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
磨盤戰役後,李定國在雲南南部堅持抗清,拒不投降,憑借不多的兵力和清軍周旋。不久,緬甸扣住了永曆帝,李定國入緬連續大敗緬軍,要求送還永曆帝,懦弱的永曆帝卻按照緬甸王的要求讓李定國退兵。不久,永曆帝被獻于吳三桂,随後被絞殺,李定國聽到消息後也病倒了,不久病逝于勐臘軍中,臨終前留下遺言:“甯死荒郊,勿降也”!
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是明末時反抗壓迫的民族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而且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當下雲南人仍然視定國為滇中的脊梁!連清朝也不得不承認李定國有五伯之大仁大義、謙恭下士。
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李定國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他擁有大人物的光輝,也有普通人的缺點,但不會影響他的偉大!
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