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筍凍裡沒有筍

作者:東博社文旅号
土筍凍裡沒有筍

本文首發于《中國—東盟博覽》2021年10月·下半月刊 撰文/王偉

一座城市的味道,盡在時光裡。在閩南古鎮信步閑遊,處處邂逅明清遺風,青石鋪就的小街,紅磚紅瓦的大厝,不厭其煩的工夫茶,耳邊不時萦繞着纏綿悱恻的閩南歌和咿咿呀呀的歌仔戲,都在訴說着漸漸斑駁的往事。

逛得累了,餓了,要找家食肆填飽肚子,怎麼能少得了當地美食呢?不懂不要緊,叫來服務員,繞密碼般報出菜單:面線糊、沙茶面、潤餅菜、海蛎煎、姜母鴨、花生湯、土筍凍……

閩台兩地飲食起居幾無差别,但凡追過台灣偶像劇的,都會對這些美食耳熟能詳,唯有對土筍凍知之甚少。詢問服務員是什麼,他臉上露出一絲壞笑,豎起大拇指連連說“好呷”,閩南語裡“呷”就是“吃”,形容好吃當然是“好呷”了。

見價錢不算怎麼貴,一份 30 塊錢,即便上回當也不至于太心疼,于是我好奇地下了單。須臾,盛着 10 顆晶瑩剔透灰色小球的瓷碗端上飯桌,一口一個大小,附贈醬油、黃芥末、老醋三碟調料。

土筍凍裡沒有筍

廈門曾厝垵夜市上的土筍凍 圖源:攝圖網

未及細看,搛起一個送進嘴裡,口感很奇怪,合上嘴巴那刻涼涼的、滑滑的,嚼了幾下,裡面似乎有脆脆的、軟軟的東西,根本不是内地人食髓知味的竹筍,反倒帶着一股特有的海腥氣。難道我遇上了“老婆餅裡沒有老婆”的梗?定睛端詳剩下幾個土筍凍,裡面隐隐約約看得見一條條黑色蟲子,頓時讓人毛骨悚然,恨不得立馬找地方吐出來。

“對!土筍凍裡沒有筍。”服務員見狀如是說。黑色蟲子就是從灘塗沙穴裡挖來的星蟲,閩南自古以來有“山裡有冬蟲,海裡有星蟲”之說,能将星蟲與冬蟲夏草相提并論,足以說明其營養價值之高。因為它顔色黝黑,外表粗粝,形同圓筒筍,滋味卻鮮美不可方物,是以被稱為“土筍”,又名“塗筍”。

土筍既能鮮食,亦可曬幹後爆炒、油炸或炖煮。然而土筍富含膠原蛋白,最美味的吃法非熬膠制法的“土筍凍”莫屬,而且還有清肺補虛、活血強身的功效。作為閩南一道秘而不宣的黑暗料理,土筍凍不僅要蘸醬吃才入味,免得腥味喧賓奪主,而且還要趁涼吃,加熱融化後的口感就差勁多了。

土筍凍裡沒有筍

土筍凍

拗不過服務員熱情誘勸,我再次搛起土筍凍,外有果凍般的水晶模樣賣相,蘸上調料送入口中,内有鴨腸般的韌脆嚼勁,難得的是涼滑爽口又滋味深長,挑逗着口腔裡的每一個上皮細胞。

吃完飯,我到海邊走走,探究土筍凍的前世今生。退潮的灘塗上有幾個漁婦在挖土筍,手腳麻利的一天可以挖五六斤,每斤賣三四十塊錢。土筍頭部較細,往後膨大為長圓柱體,尾端略有收縮,約莫二三寸長,粗者如食指,細者似稻草。土筍頂端口唇長有多條觸須,呈星光放射之狀,是以被稱作星蟲。灘塗上既能挖到土筍,也能挖到沙蟲,乍一看,二者外形相似很容易混淆,而且同屬星蟲家族。然而,借用一句廣告語,不是所有的星蟲都叫做土筍。沙蟲大名裸體方格星蟲,體壁充滿紋理,縱肌與環肌交織,如同布紋方格。而土筍比海腸細小許多,顔色更深,看上去髒髒的,然而人家大名叫做“可口革囊星蟲”,顧名思義,可口謂之味美,革囊喻其皮厚也。

土筍凍裡沒有筍

霞浦的海灘出産美景,也出産美味。攝影:杜星 圖源: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

每種美食都少不了名人故事加持,土筍凍亦不例外。相傳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倭寇進犯泉州搶掠,戚繼光領兵抗擊。時值嚴冬糧食緊缺,治軍嚴明的戚繼光嚴禁士兵向百姓征糧,隻能趕海尋找食材,可是魚蝦稀少難以為繼,不得已挖土筍下鍋煮湯喝。戚繼光忙于研究排兵布陣,連晚飯都顧不上吃,直至後半夜饑腸辘辘時才想起吃飯,而這碗湯結成了凍。戚繼光隻得将就一下,沒想到土筍凍味道比土筍湯還鮮美,土筍凍便由此流傳開來。

傳說歸傳說,土筍凍早年間隻是不入流的草根小吃,難登大雅之堂。遊販挑着擔子走街串巷售賣土筍凍,擔子一頭挑着裝有矮凳的籮筐,上面罩着簸箕;另一頭挑着玻璃小櫃子,裝滿了土筍凍、調料和碗具。他們也不吆喝,有人招呼就停下做生意,沒人招呼就到熱鬧的地方卸下擔子,擺上矮凳,吹起竹笛招徕食客。土筍凍還是土筍凍,調料則是豐儉由人,正常的是醬油、黑醋、芥辣醬,拌以蒜泥、蔥花、姜末、芫荽,考究一點的會加錢添上“菜頭酸”(糖醋蘿蔔)、海蜇皮絲、花生碎、黃瓜片。也有口味刁鑽的老饕,除了醬油什麼調料都不要,據說如此才能品出真味。

土筍凍裡沒有筍

霞浦的海灘出産美景,也出産美味。攝影: 陳宗福 圖源: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

食材好,食才好。隻有上好的土筍才能做出上好的土筍凍,而上好的土筍資源稀缺,隻出産在龍海浮宮鎮、晉江安海鎮五裡橋和廈門筼筜港到海滄一帶。最近幾年,随着海岸線持續開發,野生土筍的栖息地越來越少,市面上更多的是人工養殖的土筍。養殖戶大多從越南進口野生土筍幼苗,外表深褐肥大,像個啞鈴,兩頭膨大成棒槌形,盡管體重是鄉土品種的四五倍,高密度養殖畝産高達五六百斤,口感卻沒有本地土筍的鮮美勁道。

好吃的土筍凍是用心做的,制作工藝非常繁雜精細,需要經過碾壓、清洗、烹煮等多道工序,一點馬虎不得,從灘塗到飯桌至少得花上 2 天時間,而且是全程手工制作。甚至在民風古樸的廈門、泉州一帶,土筍可以人人去挖,但是做土筍凍必須是有男童的人家才行。

通常,剛從灘塗挖回來的土筍先放入清水靜養一兩天,倒入少許麻油或白酒,促使其吐淨腹中泥沙。然後用石滾碾壓土筍,擠出内髒和血污,也有人将土筍倒進布袋,穿上雨靴踩踏十來分鐘,将土筍踩扁。接着用水反複漂洗土筍,邊攪拌邊揉搓,末了逐個翻出腸肚,隻留下腔體。洗幹淨的土筍放在通風處瀝幹水分,最後的分量尚不到原先的四分之一,像牛皮糖一樣有韌性,上面還有蟲子的細紋。

土筍凍裡沒有筍

在正式做土筍凍之前,還得用開水焯一下土筍,撇除殘存的淤血和髒東西,撈出瀝幹,接着土筍和清水按照 1:1.7的配比熬煮。在閩南人眼裡,最正宗做法要用柴火燒,用井水煮,熬出的膠質才會恰到好處,散發電鍋煮不出的獨特清香。煮的時候,需用漏勺順着一個方向不斷攪動,并加入鹽、糖提鮮。

熬煮土筍湯的火候極難精準掌握,過了則沒有嚼頭,不夠則如同咬橡皮筋,不脆不鮮。随着土筍顔色逐漸變淡,膠質慢慢滲出蟲體,湯汁呈現黏糊狀,咕嘟咕嘟以均勻的節奏在鍋裡翻滾時,便可關火出鍋。先将土筍撈出,繼續攪動湯汁以便膠質均勻散開,然後用紗布過濾湯汁,輕輕倒進小酒盅裡,土筍也一一入内,置于陰涼通風處自然冷卻。一夜過後,滑溜 Q 彈的土筍凍就面世了。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土筍凍隻能是秋冬季節的時令食物,天氣稍熱就沒法凝結,有些人便另辟蹊徑添加瓊脂來凝化,與燒仙草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土筍凍圓滾滾、滑溜溜,很是考驗食客的筷子功夫,稍有顫抖,就會滑脫筷頭。不識貨,貨比貨。落地能蹦跶兩下的,質地最為柔糯脆嫩,味道也最鮮美甘洌。反之,稀爛如泥的,則是食材不新鮮所緻,不吃也罷。

正如土筍凍的前世今生那樣,人們對美食的依賴僅次于對空氣的依賴,然而,美食也是有根的,維系着整個鄉土的味道薪火相傳,更關乎以此傳達的幸福感。閩南人将過去流傳下來的美味稱為“古早味”,這也是一方水土最真實和最溫情的注腳。土筍凍難出遠門的特性,命中注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典藏。有首閩南歌寄托了閩南人對土筍凍的熱愛:“土筍凍呀土筍凍,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腳(底)下,籠(全)都真稀罕,獨獨咱家鄉出這項……酸醋芥末芫菜香,雞鴨魚肉阮(我)都無稀罕,特别愛咱家鄉土筍凍,哇,哇,想做土筍凍。”

土筍凍裡沒有筍

廈門曾厝垵夜市,土筍凍就隐藏在某個轉角處 圖源:攝圖網

由此,土筍凍不再僅僅是美食,還蘊含着人們對于往日的美好回憶,對家鄉的愛與思念。蔡瀾說過,在香港有閩南人為解鄉愁,甚至用蛏腳和明膠來做土筍凍。閩南是僑鄉,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子回鄉尋根問祖,對他們來說,需要味蕾來找尋到安穩的錨點,才能安慰到骨子裡羁泊的基因,這時最慰藉人心的莫過于鄉親們的一聲招呼:“來來來,幹了這碗土筍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