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熊孩子”妖魔化,甚至去仇視“熊孩子”同樣不可取
近日,江西南昌一國小生連續1個月撥打“119”罵人。經過線上幾天“釣魚”,這位國小生終于“上鈎”,消防員上門送來學習大禮包,包括一本《道德經》。
從社交媒體上曝光的視訊來看,這名國小生夠無聊也夠“不懂事”。相信,消防員叔叔聽到這些莫名其妙的電話,也會感到無奈。
更重要的是,119電話關系到千家萬戶的防火安全,亂打這個電話會占用寶貴的公共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給這名國小生一點“教訓”,他是長不了記性的。
教育當然要教育,但是具體該采取什麼方式方法呢?消防員上門送來學習大禮包的做法,既點明了這名國小生的錯誤行為,又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儲存了他的尊嚴,無疑值得點贊和借鑒。
不過,也有網友感到“意猶未盡”,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不足以起到懲戒作用。比如,有人表示,“痛打一頓”可能更管用。

部分網友的評論
部分網友有這樣的想法,并不奇怪。近年來,“熊孩子”在輿論場,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的社交媒體上,早已成為衆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2017年,在大連某飯店,4歲女孩在店内“捉迷藏”有一些吵鬧,某女大學生不顧男性同伴的制止,沖過來踹了孩子一腳。如此暴力的畫面,還得到了不少網友的“贊同”,有人留言道:“家長不好好教小孩,自然會有社會來教。”
2018年,某地一公共汽車上也發生過類似場景:一名7歲男孩連續踢腿挑釁一名男子,男子随即對男孩進行暴力毆打,狠摔到地上,還用腳猛踹小孩頭部。當時,也有不少網友對該行為大聲“叫好”,認為這名男孩完全是“活該”。
某些網友會有上述比較極端的想法,其實也不難了解。近年來,一些“熊孩子”在公共場所做出了某些出格的舉動,打擾了他人的正常生活。迫于“他還是個孩子”“他弱他有理”等原因,大家又不好意思出面指責和批評。于是,在網絡上一旦逮到機會,網友們就會把怒火發洩到“熊孩子”身上。
然而,情緒過了頭,也會走向極端。把“熊孩子”妖魔化,甚至去仇視“熊孩子”同樣不可取。孩子畢竟是孩子,有不懂事的地方也是人之常情,最重要的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用激烈的方式去“教訓”,很有可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如此一來,反而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這一回,消防員叔叔送上了《道德經》,不光是想給孩子補補課,也是給大家提了個醒,對“熊孩子”,不妨多用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從視訊中看,收到“禮物”的孩子怪不好意思的,周邊同學的關注也會督促他改正自己的不當行為,這沒什麼不好的。
如果說《道德經》強調的是“無為而治”,那麼作為大人,我們也該從中學到什麼是順勢而為,比起打罵,還是更應該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熊孩子”健康成長,早日去掉那個“熊”字。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滬生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