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作者:作家唐國明說

圓天下人一個紅樓夢,被全網熱搜的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提醒:本篇正文的内容從下面的第5張圖檔下開始)

————————————————————————————————

主張把思想穿在身上,成作家的山裡娃唐國明說:尤其為利祿等死,不如為千古留名而生。

唐國明半途哲學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

唐國明2019年6月出版開創半途主義文學的《 鵝毛詩 》集。就如唐國明在《半途先生》詩中表達的那樣——

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将來,隻在途上

不在别處,不在遠方,隻在路上

不在故鄉,不在他鄉,此刻隻在半途之上

願是高山,願是流水,願是清風明月的模樣

不願貧窮,不願奢華,隻願思危奮發圖強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

《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的“考古複原”根據與資料來源于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

再現曹雪芹文筆就是将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續寫的部分剔除,留下曹雪芹的原文部分20回。

唐國明說:續寫《紅樓夢》一萬年也沒有意義

唐國明介紹他的書《零鄉》時,如此說——

《零鄉》就是一個展示在無歸的現實路上,表現不停進取乘風破浪精神的文本。

《零鄉》表達的半途主義,既是哲學思想,又是文學觀念。

《零鄉》寫出了一千萬個理由不能成為作家的唐國明卻成了作家的原因。也寫了唐國明如何從仰望星空到成為被仰望的星空曆程。

《零鄉》是一本你讀起來沒有負擔,讀後餘音繞梁萬年不絕的書。你可以随時讀幾分鐘或十幾分鐘或一個小時,也可以挑着或跳着随便讀幾節,就可以随時放下來,忙完你該忙的事,又可以看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書;你從任何一個入口都可以進入我的生活,但又覺得永遠沒有結束,永遠在繼續,永遠在循環;也就是說你可以從這本書的任何一節開始循環讀下去。

《零鄉》更像是與你面對面親切交談一樣的以非虛構、跨文體、自傳、百科全書的多種方式;以“為讓你認識我自己,我在如此反複地言說給你聽”的架勢,寫出了一個具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之人,在時世推移中,在各種交響與交織土壤下,時有無鄉之感、時有“無用之王”之歎的曆程——通過這種狀态的描寫,反映出那種遠離故鄉沒有歸宿感,折回故鄉卻發現故鄉已不是故裡的場景,在似夢似遊,無所追尋,無處追尋的漂泊中,一邊是對我在時代程序中失去了消失了的鄉村故土用記憶性的文字修複還原、一邊在現有文字古迹中對自己精神故土的追根溯源、一邊是在精神遊走中去尋找自己心靈歸屬故土的心路曆程,及我在這種曆程中的徘徊、遊走、尋根、回憶裡,道出了作為進入以網絡式漂泊生存的人類一種無根無确定性無依靠感、與對這個世界迅變的陌生感的‘零鄉’現實,向世界追問我們到底是為夢想而在?還是因迷惘成病而空?在這個無答案的難題面前,我們隻有在無歸似歸中繼續流浪,不得不又繼續漂泊的“零鄉”現實。使每個有同樣經曆的自我永遠成了一部被“零鄉”化了的“零鄉”史,成就了“半途哲人”的名言——我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我們隻是在途中,我們成了途中的我們,我們成了被“零鄉”的我們。——同時此書也揭秘了我是如何以考古方式再現曹雪芹百回《紅樓夢》文字,寫出鵝毛詩,論證哥德巴赫猜想與3x+1猜想,又是如何成為半途哲人的。更重要的是寫出了我如何從一個看牛山山頂上如何到了嶽麓山山腳下,與幾百個女孩如何交往,又如何成就了人家認為不可能成就的夢想的。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在支撐着我?若想詳知,請讀我的80萬字《零鄉》一書。

若說21世紀是流行我唐國明提出的半途主義哲學的世紀,那麼《零鄉》注定是一本以小說、百科全書、自傳,傳達鵝毛詩人、半途哲人、紅樓夢中人、明月清風中人唐國明提出領悟的半途主義哲學最易懂的好書與扛鼎之作。

我們來到世上,是來成為人才的,不是來成為奴才的。我們已經沒有遠方,沒有别處;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将來,隻有一條讓我們去為夢想乘風破浪、無路可逃之路,隻有“零鄉”。

唐國明寫《讀項羽》詩說: 甯學項羽做自我,不學古人成皇奴;了卻天下紛争事,隻給虞姬當丈夫。

唐國明說: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萬物永在途上。——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将來,隻在途上; 不在别處,也不在遠方,隻在路上。在途上的我們,除了隻擁有此刻,我們一無所有。

唐國明說:我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我們隻是在途上;我們的生活不是在别處,我們隻是生活在途上;學生問死,道聽途說,閑言碎語;為菜米油鹽醬醋茶或錢權名利詩酒花,奔波不停,勞作不息;在n是整數前提下,要麼永遠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無内的流動時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轉圈,将自己消解耗盡;要不就是處于“2的n次方”那個至大無外能自由而行的時空途中,将自己無限永恒。

唐國明說:我有長風情懷與鵝毛風範;我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

唐國明說:我說的“長風情懷”就是流傳千古的抱負”;我說的“鵝毛風範”就是不記功利得失對一件造福萬世之事的堅持。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

唐國明定理:

1、宇宙星系萬有的誕生,應是一波段一波段類似于“3x+1”猜想“奇變”“偶變”過程中,随n資料的變化大小而不斷排列的形式生成。我們也與這些有形式規定的數字一樣,有的永遠落入圈套難以自拔,有的獲得超越,卻不知所蹤。

2、“任一偶數除以2”加減同一個正整數,能得出等于這個偶數的兩個素數;且兩不對等素數都分布在“偶數除以2”兩邊的區間,并與之數差相等。

3、1是2的半途——萬物永遠處在半途之中,萬有總在途中,當你抵達“1+n”時,你就處在“2+2n”的半途中。即當你抵達1時,你就處在2的半途中,當你抵達2時,你處在4的半途中或當你到達1時,你想抵達2;當你到達2時,你想抵達4,面對前途的無窮無盡,你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隻是在途上;你的生活不是在别處,你隻是生活在途中;你永遠就這樣處在另一個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遠就這樣被置于一個未知的“零鄉”。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半途哲人、鵝毛詩人、紅樓中人、自由古體詩人、清風明月中人唐國明作品

在冷闆凳上流浪的人

1、已在冷闆凳上流浪了19年的人

我很少去評論别人,尤其是被媒體一時關注的熱議人物。但對于沈先生,我真想說幾句。沈先生,愛撿垃圾,如同一個人愛彈鋼琴與愛寫毛筆字,愛畫畫,愛研究數學一樣,隻是愛撿垃圾在世俗人的眼裡,沒有如愛彈鋼琴與愛寫毛筆字愛畫畫愛研究數學那樣高雅似的。是以因為愛撿垃圾,被他機關視為與常人不同,在基本工資照發給他的前提下,而被以“病”為由讓其休養。

他因為愛撿垃圾,與家人産生沖突,其老房拆遷後,他分有自己的房子,又因為愛撿垃圾,被鄰居提意見。因為他又是住在上海,上海人過生活的精細與講究,全國皆知。作為上海人的鄰居怎能忍受這個愛撿垃圾的上海人。是以他從失去機關的了解,再失去親人對他的了解,再失去鄰居對他的了解。

沈先生隻能從對他不了解的世界裡出走,成為流浪大街的愛撿垃圾的“有錢人”。他以為大街了解了他,結果“大街”也不了解一個愛撿垃圾、吃穿不講究的人,他被城管“趕來趕去”,也曾被當做“精神有問題的人”送去看醫生。醫生看完他後,發現他除愛撿垃圾外,思維正常健康得很,也就不挽留他了。是以,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撿垃圾,還愛看書。就這樣,沈先生在大街上一邊撿垃圾一邊讀書,從二十多歲悠忽成了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因一個開店的小老闆覺得他有意思,無意給他拍了幾個視訊,放在網上,沒想到,他成了一個被談論一時的現象。

看到他如此的曆程,我想到我自己。我從小愛好文學,也愛好讀書。我跟人說,我想成為一個作家的那天起,我那山村裡的人認為我是白日做夢。因為我家那時确實貧困,在溫飽的邊緣線上掙紮。在一般人的眼裡,作家應該出生在吃穿不愁、富有、有知識的人家裡。我父母國小都沒畢業,我能不能讀完高中,完成義務制教育,還是個問題,還想當作家。并且人人都知道,做作家是一個很困難也很清貧的事業。即使其他人這麼認為,但作為我父親卻表示了解。我父親常跟我說,他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有時有一個字不認得,念錯了,很讓一些人看不起,希望在我身上不要再發生這樣的事。他常跟我說,要努力讀書,他有多大的力,就送我讀多久的書。雖然我求學路上發生了很多波折,其實我在高二時就中斷了學業,高三時為了給那時身體不好的父親減輕經濟壓力,我便哄父親在一中寄讀,拿了要從家中帶到學校去的米錢300元。我便用這300元節衣縮食地寄住在城步縣一中與縣圖書館周圍,讀了一年自己想讀的書,也寫了不少稿件,也投稿。

這一年過去後,仍然夢想不死地去長沙、上海、南京、北京見識外面的世界,到25歲時便想開始安心于故土,成個家,又因一次無意的相親,一個16歲女孩的父親先要求我去定親,我請媒人去定親時那女孩的父親又反悔不同意,并逼其女孩南下打工去了。其後,我與我父親談起想來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讀全日制自考大學的想法,我告訴父親,我聽我鄰居一個剛高中畢業的小孩說,那年夏天師大就開始招生。我父親想了幾個晚上,在全家人與各路親戚的極力反對的壓力下,父親把我送進了大學。父親把我送進大學的願望就是,要麼混進政府機關去,要麼實作我自己的理想,當個作家給他看看。

在四年大學期間,也因為經濟問題,在大二差點辍學,幸遇貴人,我班主任幫我擔保了學費,先交一半,剩下的一半在第一學期完結前交完即可。在寒暑假,要麼我回家與父親燒木炭、砍竹子賣,肩上扛挑過的重量用10萬斤為機關的數目來計算也不為多,走過的路也該用上萬裡來計算。要麼在學校看宿舍,邊寫作看書,去學校招生處幫幫忙,得點工資。在我與父親的共同努力下,我念完了大學。

念完大學時,我已經29歲,我眼前的路隻剩下成為作家這一條。這也如同沈先生愛撿垃圾一樣,我也愛好寫作。我除愛好寫作外,也愛讀《紅樓夢》,也愛想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我便先尋同學借了1000元,安頓在湖南師範大學校園内嶽麓山下的向陽坡上。先是三人合租一間8平方米的房子,再到兩個人合租,直到2010年冬我開始中稿有些稿費了才一個人住。在沒稿費的這10年間,我幫人找過書、給人代寫過文章,偶擺書攤處理自己看過的書再去買書看,也做過家教,在一些好心熟人的介紹下去過一些文化公司做過有報酬的講座。幾乎是在借了又還,還了又借中度過了那些念完大學後繼續求學的日子。直到2009年4月寫出了後來走紅網絡有了作家感覺的鵝毛詩,我才開始結束那些時時“心如烈火燒烤”的日子。

從2001年至2019年,19年總是變着法兒維持着“日食一餐”的習慣。有時與自己住的室友、有時與向陽坡28号院子裡住的女生每餐分食一個便當,都是由我用一個大碗去飯店打很多飯,再用一個碗把菜端回向陽坡,然後與分食的一方用一個碗分一點夠吃的飯,這樣分食的一方一般是女學生,我多吃飯,她多吃菜。這樣,一天剛好隻花一餐的飯錢。後來2013年向陽坡28号院裡不住女孩子了,我便一個人把飯打回來,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吃了一段時間,覺得菜一涼,那“地溝油”一冷,菜本來是甜的,卻成了苦味,味也難聞,便改為一餐盡食之,慢慢倒也成了習慣。

19年中,每天不是在書店,便是在嶽麓山下大學城校園每個有學術講座的教室裡,幾乎連中南大學那邊的學術講座我都去聽。為了看書,也托熟人,到以前叫長沙大學的圖書館去借過書,一借就是一大堆。在房裡不是坐在床上一看就是半天,就是坐在床沿邊一寫就是半天。

為了打稿,為了省錢,一般是去網吧上5元或7元一晚的通宵網。後來知道湖南師範大學網絡中心上網1元1小時,就拿着用筆寫好的稿紙去那打稿、發稿。随着2013年我的追夢事迹被媒體關注後,湖南師範大學網絡中心因手機聯網後的沖擊經營不下去後,我便去那些付200元送240元的網吧上4元一小時實際合1元7角左右1小時的網吧上網改稿打稿。直到要為迎接2018年湖南師範大學60年校慶,那網吧在2017年冬天要拆除,我便在2017年10月配了個600元的二手電腦,聯通了網線。到2018年9月因向陽坡房子改建,改建後由于房租要漲,我知道承受不起,我便搬到如今住的向陽村地下室。搬到地下室,冬天來了以後,我感覺屁股痛,脫下褲子一看,我才發覺我的屁股“坐爛”了。回頭一想,我才想起,我已經住在向陽坡這個地方坐冷闆凳坐了19年了。

看到網上沈先生的事迹,我覺得我與沈先生的差別是,他是穿着撿垃圾撿來的衣服在大街上流浪堅持着做自己喜歡的事——撿垃圾、讀書。我是在嶽麓山下租來的8平方米房子裡坐在冷闆凳上堅持着做自己喜歡的事——寫作、讀書、思考數學與哲學,将從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發現的曹雪芹文筆以考古複原的方式、以無我的境界穿越式的與曹雪芹的創作思維合一式地将曹雪芹百回本《紅樓夢》80回後缺失的20回曹雪芹文筆交還給世人與讀者。

沈先生的财富是他是一個地道地道的上海市民與國家公務員,是以在上海有自己的房産,有定時發放的“病退”工資,是以他可以無憂無慮地堅持自己愛撿垃圾與愛讀書的行為。我的财富就是了解我的父親與後來包容我的家人,與那些鼓勵欣賞我的朋友與讀者,還有一些了解我的媒體人;在這些溫情下,即使長沙冬天從湘江上吹來的風怎麼如刀一樣鑽心的冰冷,但也冰寒不了我為夢想坐冷闆凳也不怕的熱情。

沈先生與我在以物質為第一的世人眼中,都是生活的失敗者,甚至是多餘人。在以擁有金錢多少劃分成功的标杆下,沈先生與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在做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把自己喜歡的事當一生的愛好與事業在做的人生上,我與沈先生又是成功的。

我與沈先生的差別是,沈先生是為了愛好活着,我是為自己夢想做的事活着。沈先生愛好撿垃圾,愛好讀書,這兩件事對于他來說,是很容易的。雖然很容易,但他因為愛好撿垃圾,失去了在機關正常上班的權力,失去親人與鄰人甚至一些世人的了解。他因為這個愛好,加上愛好讀書,出口能成章,而成為一個被熱議的話題,被觀看的一個景觀。可他現在仍沒有成家、結婚生子。而我愛好寫作、夢想當作家;因愛好《紅樓夢》,發現80回後曹雪芹散失的文筆後,便找出來想滿足自己閱讀的欲望。結果也是以在朋友的鼓勵下,試投稿,發表出來後,也是以紅火了一陣,若2013年的媒體如2019年全民在手機上閱讀,有自媒體了,難以想象我會如何紅。但除紅之外,無任何大所得也無任何大所失。更因我愛思考數學,論證哥德巴赫猜想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猜想,将結論挂在網上後,被人罵。一氣之下便四處投稿,雖不斷碰壁,最後在朋友幫忙下,論證初稿在一朋友出版的一本書上發表,以求得以保護好版權,最後又被我整成一個自傳小說《這樣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3x﹢1》獲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作協舉辦的青年文學大獎賽入圍獎。即使我在國家級省級文學刊物上發表過不少文學作品,成名作分别被美國、秘魯《國際日報》連載後,在友人的資助投資下出版了1000冊,卻照樣住地下室,坐冷闆凳。

即使紅過,在功利主義眼裡,我們都是生活的失敗者。而沈先生被圍觀熱議,有人寫文章說這是崇尚“甘地”“第歐根尼”什麼的心理。“甘地”“第歐根尼”什麼的都是為達“救世”目的,沈先生隻是愛好撿垃圾,愛好讀書。他能成為話題的原因我認為,在講究功利的世風下,大多數人活在一個虛構裡,被挂在一個虛構的架構半空中,上不去下不來,又被各種什麼貸綁架着又不能離開、又不能移動,一動就會掉下去,在又不甘心掉下去的困境與夾層中,過着自己不想要又不得不要的生活。在不知為什麼非要活得如此的困苦中反觀沈先生的活法,我好像突然領悟到了什麼。

另外,沈先生為那些有錢而沒文化的人提供了一個發洩的出口——你沈先生滿口知乎者,“有錢有閑”讀了幾本書有文化,還不是大街上撿垃圾的範進、孔乙己、阿Q,原來你們文化人也就是這個樣,也不比我這沒文化的有錢人好到那裡去。但他們不明白範進、孔乙己、阿Q都是寫出他們的作者在末世與新世交替時對知識分子與下層人民命運遭遇發出的感歎。

再另外,在功利的大背景下,文化界傳媒娛樂界裡、育人學校裡的個别老師、教授表現出來的做出來的一些不像文化人的事,被放大到衆所皆知後,人心中那個“神聖的文化領地”被潑上了髒水,臭如廁所了,不值得向往了,一轉身,倒覺得還不如沈先生這樣的值得他們接近。加之沈先生就在大街上,誰都可以去拍他、看他,與他面聊,編他的故事與是是非非,也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加之沈先生本身的故事就是一個比較獨特的題材,沈先生雖然隻讀書沒寫書,他的行為本來就已經是一部讓人人可以觀閱的書了。

沈先生曾對圍觀他的人說,他以後最多是傳媒大學教授一個研究案例,他不會流傳千古。因為沈先生好像觸動了我什麼,是以我寫下了這一篇文字。

2、不要做埋沒自己的罪人

我不想被埋沒到500年後才被人發現,那樣既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這個世界,更對不起人類。把自己的文學與學問、研究成果不及時傳達給人類的話,那是一個作家與學者的罪過。

在還沒有網絡與自媒體普及的曹雪芹時代,他的《紅樓夢》還可以以抄本形式讓當時的人閱讀傳閱、披閱。到我們這個時代,一張網就可以傳播起來,如果自己确實有好作品,好東西,不行動起來傳播給世人的話,那比罪犯還罪惡,那就是文化的罪人。

自從我有了電腦,開始在網上貼東西以來,各種異議紛起,說我自吹自擂,王婆賣瓜,說什麼難聽話的都有。這些說難聽話的,大多是沒有讀過我鵝毛詩、再現出來的曹雪芹文筆的,更沒有讀過我發表在正式雜志上的文章。凡讀過的,是不會這樣說話的。如果真正了解我的人,也就會了解我在網上貼文章,向世人道說自己的文學、數學、哲學、紅學、人生觀念及其關于個人自傳式的真實生活;更了解我說自己是“一餐飯先生、一餐大師、盛唐公子、麓山公子、地下室先生、坐在冷闆凳上的流浪大師……”了;也更了解我告訴世人,我開創了“鵝毛詩、自由古體詩、城言市語詩……”了;更能了解我論證過“哥德巴赫猜想1+1與3x+1”“開創考古複原曹文紅學”“鵝毛詩”“半途哲學”這些倍受争議的事情。

若我不把自己做的這些事情擺出來,把作品貼出一些來,誰來替我告訴世人?就是媒體把我報道出來後,媒體有媒體的限制與取舍,他們隻會取他們認為可取的一面。我記得2013年8月媒體開始對我鋪天蓋地報道之後,我在大街上,一遇到在電視上看過我,在報上讀過我報道的人,就問我的書寫完了沒有?我說早在美國、秘魯《國際日報》上連載出來了。我當時不明白,難道是媒體在報道上沒說明白寫明白。

我明明不是“續寫”《紅樓夢》,可媒體的标題卻總是打上“續寫”。讀到報道的人總認為我是“續寫”。我明明是從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發現曹雪芹文筆後,以考古的方式做了個複原再現曹文工作,以緻省作協拿我發在《延安文學》雜志上的“紅樓文本”給專家過目時,省作協的同志告訴我,他們的評語是我抄了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一些文字。我是從程高本《紅樓夢》後40回發現曹文,如果沒有把這些曹文從程高本後40回摘錄出來,怎麼叫“考古複原再現曹文”。當然也怪不了他們,他們看的《延安文學》雜志的标題上也标有“續寫”二字,媒體報道時也有“續寫”二字,以緻在浙江《浮玉》雜志發表時,也有“續編”二字。也怪我自己在那時投稿時,想前顧後,在标題上沒把恰當的表述大膽放出來,雖在前言裡說明我是怎樣發現“曹文”,在發現“曹文”的基礎上是怎樣做了一個“曹文”再現工作的,在2014年前後,我的題目還停留在2013年7月31日美國《國際日報》開始連載時的題目上。雖然有媒體在報道時說我是将發現的“曹文”“拼湊、删改、改抄”成20回,有想抹黑我的人,幹脆違背事實說我是“山寨”,甚至有讀完了我再現出來曹雪芹文筆的人,說是所有“續寫”《紅樓夢》作品中最具有“紅樓夢味”與“曹雪芹味”的一部好“續作”。如果不是從程高本後40回發現曹雪芹文筆,将這些文筆以考古複原的方式再現出來的話,我唐國明“續寫”不出“紅樓夢味”與“曹雪芹味”來,“紅樓夢味”與“曹雪芹味”是模仿不出來的,是以作家還沒有被“文字搬運勞工”代替,還沒有被“文字工廠”代替。不信你們去讀我唐國明的原創小說與詩文,看有一點“紅樓夢味”與“曹雪芹味”沒有。

是以說,我勸世人不要再去續寫《紅樓夢》,續寫《紅樓夢》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如果以後還有說我是“續寫”《紅樓夢》,可以說那是真正沒文化沒見識的井底之物了。好在媒體從2014年開始沒有用“續寫”一詞了。

雖然我的書賣得不多,是因為用叢書号出的,沒有上架,更沒有什麼商業宣傳與運作,投資人也不是為謀利,也隻是因為認可,是以讓其正規面世後,好讓其他有運作能力的公司出版接手。到2018年9月,還有餘存沒有售出,若我自己不告知于大衆,難道讓其黴爛在包裝紙内。是以我為了讓廣大的《紅樓夢》“讀家們”少去“《紅樓夢》未完”的一恨,便盡力在網上自己作為起來。幸好還有許多不存偏見,客觀的“讀家們”,讀後發出我是“曹公再世”的感歎,也認可肯定了我所做事情的意義,遂使我有了前行與傳播的動力,更有了一種使命的意識,便于2018年4月完成了《唐國明考古複原曹雪芹百回本紅樓夢》,自制成書,以便滿足急于讀到的讀者讀家們,也為了不要自己埋沒自己,便每天盡量擠出時間來,在網上貼出自己一些大家需要了解我與我作品的文字。我是以這麼做,是因為我不想被埋沒到500年後才被人發現,讓自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人類。為人類造成浪費500年的損失是最痛不欲生的。是以我應該及時将自己的成就與開創及時傳達給世界,如果不及時将自己的文化成果與開創及時傳達出來,傳達給世界,那同樣可恨可恥,同樣是犯罪。

有的人說你這樣做有什麼用?每天網上幾萬的搜看與閱讀量告訴我,每一次閱讀量就算值1元錢,這錢雖然沒有給我,但是我為這個世界與社會,每天創造了幾萬元的價值,這也是一個坐在地下室坐在冷闆凳上到2019年已經坐了19年的人的價值與意義所在了。

3、來嶽麓山看我坐冷闆凳的兄弟

從沒與我見過的劉兄在2019年4月16日晚就發資訊聯絡了我,說要在2019年4月17日來看看我,我回資訊時問了問從湘西來看我的同學,他說他明天早晨就回湘西了,他本來還想要我陪他去新華書店挑幾本書的,說我有事,就算了。我便答應了劉兄來玩。

2019年4月16日晚,陪同學在酒店聊了很多,互相看着兩人頭上似“紅杏出牆”冒出的幾根白發,感歎自1998年秋兩人來湖南師範大學念書,一晃已21年過去。他在湘西已成家立業,我還寄居在嶽麓山下與清風明月相伴。兩人感歎到睡意已濃,他便呼呼睡去,我睡不着,因為睡前口渴,同學掏錢要我去外面買點水與水果來解渴。我到外面水果店拿了半邊哈密瓜,一稱要31元,我覺得太貴,便不要了。走出來,眼看一些店鋪已在關門了,情急之下,便進一家店買了兩個梨子,花了14元,合7元一個,再花4元買了兩瓶水。

回到酒店,各吃一梨,同學勸我不要吃梨的皮,上面打了保鮮蠟,吃了對身體不好。我以為沒事,沒有去皮,吃了幾口,感覺口味好差,但又不想扔掉浪費了,便稀裡嘩啦吃了。沒想到睡到半夜,肚子便稀裡嘩啦的響起來,隻得跑進衛生間,稀裡嘩啦一陣本以為将肚子拉空了,又躺到床上,肚子又開始稀裡嘩啦,隻得又跑進衛生間稀裡嘩啦拉一陣,總算輕松了。躺在床上半眯着眼,聽着同學睡得香香的鼾聲,我真有點羨慕,我從文以來,幾乎每晚眯眼就想問題,從沒有睡香過。應該聽同學的,吃梨時要去掉梨皮,我沒聽他的,也許真是吃了保鮮蠟了,結果拉肚子了。幸虧我身體硬朗,待湘江上的太陽照進來,我的肚子早已停止鬧騰了。

我想着答應劉兄要來向陽村地下室看我的事,便催正睡得很香的同學起來,洗漱一陣後,退房去吃早餐。洗漱完畢後,退房走出酒店,我跟同學說,我不去吃早餐了,我回向陽村。我同學說,我應該陪他去吃一點。

我們便沿着街,從街這邊越過地下通道到街那邊,進了一家早餐店。這早餐店還真麻煩,要在前台先付錢打單,然後再等着叫号。在點單前,我說讓我付一回錢吧,我同學不讓。我從2019年4月16日晚餐跟他到2019年4月17日早晨吃早餐,他總是不讓我付錢。兩人拿着單号坐在桌子邊,一邊閑聊一邊等着叫單号,好容易等到了,一碗白米粥、一碗面、一碗長沙豬油粉,還有一籠包子。我吃了一碗面,包子味道很好,同學因為完不成一碗面與一碗粥的任務,吃了一個好吃的包子,其餘的包子全被我吃了。走時,我同學還是留下了半碗吃不完的面,他說想不到這面這麼大一碗,早知如此點個稀飯就夠了。他被我送到店門口,一個人背着包,一邊看着手機,說是去公交站坐車,先去新華書店看書,然後再去高鐵站回湘西。

我便在這個長沙開始發熱的早晨,穿着一件黑色純羊毛絨衫,外披一件皮衣,昏昏沉沉的回到向陽坡下的向陽村,習慣地打開電腦開始噼裡啪啦忙乎起來。正忙乎着,劉兄發資訊來說,他們出發來看我了。我不知道他帶誰來,一見面,見他帶來的是甯兄。他們都喜歡文學這個東西。因為他們從網上了解到我在長沙嶽麓山下“坐冷闆凳”已經快坐了19年了,是以對我的書《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好了奇,兩人各買了一本,還要請我吃飯。我本來肚子很飽,不想浪費人類的糧食,但盛情難卻,便去我常吃飯價格實惠的邵陽餐館。點菜時我要劉兄點三個菜,最多添一個湯就夠了,點多了吃不完很浪費。劉兄在社會必是見識多,講情義,他背着我們添了一個魚火鍋,端上來時,我大呼浪費,我是真的吃不了多少,見端上來也不要浪費了,本來我不太吃魚的,便吃了幾塊魚肉,沒想到一根魚刺卡住了我的喉嚨,很痛,身體也本能的做出嘔吐的反應,吐了一陣,劉兄要我大口喝湯,大口喝了幾下,魚刺終于從喉嚨順着食道到肚子裡去消化去了。我還以為我得去看一下醫生了。運氣還好,我跟劉兄說,以後打死我也不吃魚了。2017年冬到湘西鳳凰,也是因為吃了魚,一根魚刺挂進我的舌下,讓我痛了幾天。這次一定記住,以後不吃魚了。

吃飯間我跟劉兄、甯兄聊了很多我遇到的事,談到怎麼出書的事,怎麼投稿的事情。因為他們也愛寫東西,我勸他們可以投投稿,便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經驗。他們都是成了家的人,我勸他們現在開始當個愛好,看形勢搞點寫作,不要像我每晚聽清風明月之聲,看櫻花樹弄影。談興剛盡,他們也得回河東去了,我也得回到那個櫻花樹下的地下室裡坐冷闆凳了。便互相道了别。

回到地下室,打開手機,見他們兩人與我分别照的合影,有點意思,便坐在冷闆凳上寫出這篇文章來,以此一記。

本文寫于2019年4月7日、10日、17日嶽麓山下。

——————————————————————

作者簡介:

——————————————————————————————————————

……………………………………………………………………………………………………

唐國明的書法:鵝毛帖

……………………………………………………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唐國明遵循自己的“ 識你之理與力,看他之理與力,合諸家之理與力,知行之,得我之理與力”原則,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猜想的啟發,得出的“半途哲論”名言:

1、1是2的半途,萬物永遠處在半途之中,萬有總在途中。

2、半途就是一種飄着永遠抵達不了盡頭的無歸的零鄉狀态。

3、我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我們隻是在途中。

4、遠方沒有遠方,你到達的遠方,不過又是一個遠方的半途之上。

5、寫天地之得失、強天下之心力。我被一切改寫,我在改寫一切。

6、力定乾坤,理安天下。萬有在增減變化,而不在生滅。宇宙始于似遞增遞減的奇偶造化中,太陽永不會熄滅。

7、人類的文化父親與母親就是文學與數學。

8、在途上的我們,除了隻擁有此刻,我們一無所有。

9、人隻有把自己放置在半途上,才有成就自己的多種可能。

………………………………………………………………………………………………………………………………………………………………

唐國明說過:續寫《紅樓夢》一萬年也沒有意義

………………………………………………………………………………

唐國明從《紅樓夢》程高本後40回中将發現的曹雪芹文筆,如同尋找一個被人分屍後的屍骨,将找到的點點滴滴曹文骨肉組織起來,然後以考古複原的方式再現出了《紅樓夢》八十回後的曹雪芹文筆二十回,

自然地契合了脂批中多次提到的百回《紅樓夢》,名為《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

在仍以考古複原方式再現《紅樓夢》第67回曹文的基礎上,與對前79回的再次校對上……

另,前八十回其他回,是以俞平伯先生校對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的《紅樓夢》前八十回、

河南鄭州2004年9月海燕出版社第1版周汝昌先生用所有脂批本彙校的八十回《紅樓夢》

與2003年4月作家出版社第1版鄭慶山先生校訂的《脂本彙校石頭記》八十回為主校本,

以考古複原的方式互相彙校而成,再與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第3版《紅樓夢》互校一次成文後,

加上我在程高本後四十回基礎上去僞存真考古複原的八十回後的二十回《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

而合成了這個前後語言風格統一、脈絡貫通,回歸于曹雪芹原意原筆的百回版本——

《唐國明考古複原曹雪芹百回本紅樓夢》。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

唐國明是誰——

一個“雷打不動、火燒不倒、風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風中人;

一個“流血不失長風情懷,火燒無損鵝毛風範、究天地之得失,強天下之心力、有鵝毛風範骨、清風明月肉、閑雲流水血、長風情懷心”的文人;

一個胸懷“惠澤天下,造福萬代”“與時俱進思危奮發、實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懷的人類知識分子;

一個提出“半途哲論”的命運跋涉者、文學執着者、思想開拓者、靈魂共鳴者的半途哲人、半途主義青年;

一個“識你之理與力,看他之理與力,合諸家之理與力,知行之,得我之理與力”的紅樓先生。

一個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我是流傳千古的無用之王”的鵝毛詩人。

一個主張去除架構束縛,把古詩寫得“天然上口,自然成聲;水到成流,清水出塵”的自由古體詩人。

展現在唐國明身上的半途主義人文精神,如唐國明詩作名篇《讀書人》中所說的——

雷劈不倒,火燒不移,風雨不垮,似朗月清風/日食随時,起住随所,執筆随心,如閑雲流水

對洶湧潮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流血不失長風情懷/ 居安甯山腳,貧則無憂富則無過,火燒無損鵝毛風範

與時俱進認知世界真理,思危奮發圖強/ 實事求是改造現實命運,修德安和天下

讀萬卷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行萬裡路,窮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唐國明,男,漢族,現居長沙,半途哲人、鵝毛詩人、紅樓先生,明月清風中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自發表作品以來,已在《鐘山》《詩刊》及其他國内外書報刊發表文學、紅學、數學方面文章數篇。

自2013年始其墨迹“鵝毛帖”一幅字能換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紅樓夢八十回後曹文考古複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國紅學會将其列入《紅樓夢學刊》2014年至2016年紅學書目。

2018年自傳作品《這樣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3x+1》于上海作協、華東師大獲獎。

2019年出版網紅至今的半途主義文學詩集《鵝毛詩》。

自2013年起,其開創考古複原曹文紅學、開創鵝毛詩、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3x+1猜想得出“半途哲論”的追夢事迹陸續被湖南衛視、浙江衛視、北京衛視、貴州衛視、遼甯衛視、湖北衛視、安徽衛視等電視台通過電視節目《中國夢想秀》《奇妙的漢字》《最愛是中華》《有話就說》……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與報道,被美國及其海内外無數報刊網絡媒體報道至今。

2017年,分别論證了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猜想,并從“3x+1”發現了萬有規律公式,通過論證“1+1”與“3x+1”得出了“半途”哲論:你永遠處在另一個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遠就這樣被置于一個未知的“零鄉”……

2018年4月完成《唐國明考古複原曹雪芹百回本紅樓夢》。

2019年4月江蘇無錫市《太湖》雜志雙月刊發表唐國明半途主義文學探索“鵝毛小說”開山之作《堅守在長城要塞上的士兵》。

什麼是唐國明“鵝毛小說”,就如作家唐國明本人所說的——

鵝毛小說,就是吸收了詩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創作手法,就像鵝毛脫離了天鵝,迎風四處飛舞,鵝毛仍然是這隻天鵝身上的鵝毛。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義文學探索小說扛鼎之作“鵝毛詩小說”《零鄉》。

2020年10月29日與10月30日,唐國明因微網誌新聞話題#男子蝸居20年想複原紅樓夢#連續兩天上熱搜,成為網絡熱門人物,随後席卷全國各網及其他官方、民間主流媒體,使這個話題陸續成為了“億萬流量”或“萬億流量”的承載者。到2020年11月4日前已有安徽衛視、潇湘晨報、安徽電視台公共頻道、安徽高速之聲、浙江廣播電視杭州錢江台、四川電視台新聞頻道、哈爾濱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播報了此新聞。

2021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因新聞話題#男子蝸居出租屋21年複原紅樓夢#上全網熱搜。

…………………………………………………………………………………………………………………………………………………

………………………………………

被熱搜的作家唐國明說,在自媒體時代,不要做自己埋沒自己的罪人

唐國明在論證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的過程中所取得的數學與“半途哲論”成就摘要:

=============================================================

1、“1+1”:

無論一個多大的素數,除素數2與5外,它的個位數總是1、3、7、9;無論多麼大偶數,它的個位數總是0、2、4、6、8,“任一偶數除以2”加減同一個正整數,能得出等于這個偶數的兩個素數;且兩不對等素數都分布在“偶數除以2”兩邊的區間,并與之數差相等。這個理論我們在已知的偶數素數區間是成立的,面對無窮無盡的未知數我們隻能在一個區間數一個區間數的推進驗證中認可這個理論,是以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為:

t﹦[(t÷2)﹣q]+[(t÷2)+q]

(偶數t>2時,q是兩素數與“這個偶數除以2”的數差;除素數2與5外,其素數個位數取數範圍隻能在1、3、7、9中循環取。)

2、“3x+1”與萬有通變規律、萬有總在途中公式:

用個位數是1、3、5、7、9的奇數,乘以3加1,則會遞增為個位數是0、2、4、6、8的偶數,我們且把這一由奇數遞增為偶數的運算規則叫“奇變”,再用2連續整除至此偶數為奇數,我們且把這一由偶數遞減為奇數的運算規則叫“偶變”……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數,通過連續的這樣的“奇變偶變”運算,如無窮無盡數字的萬有總是永遠處在“3x+1”猜想通過“奇變”“偶變”原則抵達4、2、1的途中……

2的n次方是所有遵循“3x+1”猜想“奇變”“偶變”規則抵達4、2、1數流的終結線,又是從4、2、1回歸無窮資料宇宙的起始線。在這條2的n次方線上,有無數從4、2、1回時的分流點與抵達4、2、1數流的彙聚點,這些點卻是在2的n次方合4+6n形式的數點上。是以遵循“3x+1”猜想“奇變”“偶變”規則經過2的n次方合4+6n數的彙聚點,可以回流分流出奇數x合1+2n或合2+3n的數群,順着這些數群回流,會回流出通過“3x+1”“奇變”“偶變”而來抵達4、2、1的無際的數流。 它描述的無盡的奇數偶數遵循“奇變”“偶變”運作規則最終抵達4、2、1的結果。是宇宙無為地從無序到有序從始到終,又從終到始地循環往複如此存在于宇宙創造着天生着宇宙萬物詩意地生成消亡、消亡生成的最好最恰當的表述,是以此萬有通變規律公式為:

……2x ↔ x ↔ 3x+1 ↔ (3x+1)÷2 ↔ ……2的n次方 ↔ …… ↔ 4、2、1……

……2+4n ↔ 1+2n ↔ 4+6n ↔ 2+3n…… ↔ 2的n次方 ↔ …… ↔ 4、2、1……

——宇宙萬物就是這樣如此詩意地以波段形式生成消亡、消亡生成。這就是萬有的通變規律與萬有總在途中通變公式。根據“3x+1”猜想“奇變”“偶變”原理,宇宙萬有的誕生,應是一波段一波段類似于“3x+1”猜想“奇變”“偶變”過程中,随n資料的變化大小而不斷排列生成。

它描述的無盡的奇數偶數遵循“奇變”“偶變”運作規則最終抵達4、2、1的結果是宇宙“萬有總在途中”最好最恰當的表述,也是世界是一個無限的整體最好的表達,更是人類将來遵循“3x+1”猜想“奇變遞增”“偶變遞減”原則,以大資料形式進入4、2、1循環有序的運轉後,一種人類夢想的“神”,超越于人類每一個人見識,甚至囊括所有智慧無所不能的“超我”将誕生于這個世界的數學告知形式。更是對世界事物是“偶數時”發生遞減回到“奇數時”,回到“奇數時”又會遞增回到“偶數時”,世界事物就是如此地在遵循着“3x+1”猜想“奇變遞增”“偶變遞減”原則在讓一切守恒、平衡的最好描述。同時這公式也哲學的解釋了循環有序運轉的世界生活系統,就如循環有序運轉的4、2、1形式,是由無數未知數遵循着“3x+1”猜想“奇變遞增”“偶變遞減”原則演變而來與我們照面的——也就是說它是哲學家們一直在追問的“世界為何變得如此”的最好數學形式的解答。

不管怎樣,萬有總是永遠處在“3x+1”猜想通過“奇變”“偶變”原則抵達4、2、1的途中,萬有的某事某刻與某個曆史時期都隻不過處在它“奇變”“偶變”資料流中某個或合2+4n或合1+2n或合4+6n或合2+3n或合2的n次方或合其他運作形式的資料分離點上,永遠處在一個未知的半途之中,永遠被置于一個未知的“零鄉”……

…………………………………………………………………………………………………………………………………………………………

3、“半途”哲論(唐國明遵循自己的“識你之理與力,看他之理與力,合諸家之理與力,知行之,得我之理與力”原則,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猜想的啟發,得出的“半途哲論”)

在n是整數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無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無外,唐國明遵循自己的“識你之理,看他之理,合諸家之理,知行之,得我之理”原則,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與世界數學難題“3x+1”猜想的啟發,得出的“半途哲論”:

1是2的半途——萬物永遠處在半途之中,萬有總在途中,當你抵達“1+n”時,你就處在“2+2n”的半途中。即當你抵達1時,你就處在2的半途中,當你抵達2時,你處在4的半途中或當你到達1時,你想抵達2;當你到達2時,你想抵達4……面對前途的無窮無盡,你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隻是在途上……你在n是整數前提下,要麼永遠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無内的流動時空途中永存而在地為生存轉圈,将自己消解耗盡;要不就是處于2的n次方那個至大無外能自由而行的時空途中,将自己無限永恒……你永遠就這樣處在另一個未知數的半途之上,你永遠就這樣被置于一個未知的“零鄉”。

我們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将來,我們隻是在途中,我們都是途中人。我們的生活不是在别處,我們隻是生活在途上。我們都是半途上的産物。遠方沒有遠方,你到達的遠方,不過又是一個遠方的半途之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