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嗦粉天堂之-生榨米粉

作者:七放

我生活的地方,每逢過年過節,人們喜歡制作一種叫生榨米粉的食物,爽口的、有點馊味,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好的就是這口馊味。

别看現在大街小巷的生榨米粉店,為了迎合大衆的口味,很多店家已經刻意把粉的馊味減半,甚至減掉了四分之三。政府的共享自行車剛出來的時候,幾乎每天下班我都是騎着自行車,起過大街小巷,然後選擇在路上偶遇的生榨米粉店吃上一碗米粉,可惜的是,沒有一家是帶有家的味道的。

奶奶還在世的時候,每到過節,都會做生榨米粉,保底十斤。生榨米粉的程式是比較複雜的,雖然沒有親自做過,但每次都會看着大人做,多少知道一些。

首先,是種稻谷。普通的稻谷也能做,但是做出來的粉韌勁是不足的,容易斷,是以,每年家裡都會留出一小塊田來種特定的米,米種是一直傳下來的,每年從收的谷子裡留出飽滿的顆粒第二年種。

其次,發酵。節日的前四天,大人們會用熱水把米泡上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在竹籃裡底部墊上龍眼的葉子,然後把泡好的米放進去,等水份瀝幹,在竹籃上扣上一個大盆。把籃子,大盆埋進沒有火星的草木灰裡,發酵2天。

第三,磨粉。發酵的這兩天,馊味會慢慢地從草木灰裡釋放出來,等到第四天一早,見證奇迹的時候到了。大人們扒開草木灰,濃郁地算馊味沖進鼻子裡,眼前仿佛就是滿鍋可食地生榨米粉了。不過可别急,還有兩道工序。發酵好的米經過碾米機一壓變成略淡黃色的米粉,每當這個時候,村裡唯一有碾米機的伯伯家總是排着長隊,一個接着一個打米粉,大家互相聞着對方的那個味道,互相交流經驗。

第四,揉團。打好的米粉倒進祖傳大瓷盆,在中間挖一個洞,倒入溫水,把米粉揉成2-3斤的大粉團,然後下鍋煮,一直煮到粉團外表皮變得透明些,以此來判斷内部已經七八分熟了。

第五,打團,打團是為了使米粉更加勁道。這個步驟需要用到一件我認為古老的器械,因為到現在為止,村裡已經沒有人家還存有這個具了。小的時候最喜歡這個步驟。這個工具主要是由一根長方形的其三分之一處被固定住的木頭(木頭的一段戴有一截光滑的搗棍)、一個圓形的坑、一根選在房梁的繩子組成。使用的時候,一個人負責在坑處翻米團,一個人在木頭的另一頭,手抓住繩子保持平衡,腳用力踩着木頭,一踩一放,帶動另一頭的搗棍作力到米團上。我經常是抓着繩子的那個人,當然我一個人的力氣是不夠的,母親才是主力,父親負責翻米團,奶奶則在家準備生榨米粉的配菜,比如花生碎、韭菜炒肉。

第六、榨粉。打好的米團需要加熱水,攪拌開,不能過稠或者過稀,過稠榨不出來,過稀則粉容易斷。榨粉的工具現在還在家中放着,許多年都不曾用過了。粉榨到燒開的水中,煮幾分鐘熟了之後就會飄起來,撈起來,過一遍冷水,然後放到一個大盆中,放入準備好的韭菜炒肉,舀上幾瓢鍋裡的米粉水,加上自家花生榨的花生油、醬油和鹽,一鍋香噴噴的生榨米粉就做好了。奶奶吩咐我們幾個孩子裝上幾碗米粉,擺在祭祀台上,點上香火,過上五六分鐘,大人們也差不多把粉榨完了才一起上桌享受準備了幾天的美味,那幾天,每餐都吃着這粉,都不覺得膩。

曾經看到一句話,說的是,人總會對小時候吃的美食念念不忘,即使在别人看來普普通通的東西,因為小時候經常吃,已經形成了記憶,永遠都忘不掉那個味道。就像遠嫁的姐姐,每年回一次家,連續吃一個星期的生榨米粉都不覺得膩。雖然現在市場上已經可以買到曬幹的米粉,但這味道是遠遠比不上新鮮出鍋的那個味道的,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