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味|烤糍粑

作者:文藝中國
年味|烤糍粑

春節年年過,唯有那飄着一縷香味的烤糍粑,不但給家鄉帶來了濃郁的年味,而且還給我帶來滿嘴的饞涎。

一年一度春節的到來,家鄉的人們打了糍粑,切成一塊塊,圍着火盆火爐烤着吃的時候,随着烤糍粑的飄香,年味就開始逐漸濃烈起來了。

兒時,每到臘月的時間裡,父母從村裡借來石臼,隻要打出糍粑,冷卻,切成塊塊後,我就會隔三差五地拿上幾塊,到烤火的火盆旁,用一把火鉗,打開一條縫,橫擱在火盆上,擺上一串糍粑,來回翻烤着。

那時節,家裡烤火用的是舊洋瓷盆子或瓦火缽子。生火的燃料大都是癟谷殼、糠頭和鋸木灰等。由于我年小馬虎,又沒有掌握烤糍粑的技術,往往不是烤得上面有焦斑,就是翻得上面沾滿了火灰。盡管這樣,糍粑還是香氣撲鼻,吃得津津有味。

流年似水,時代變遷。到了我十多歲以後,每年春節期間,家裡火盆裡或火爐裡生火用的燃料已都是木炭和煤炭,我們一家人烤糍粑,不光隻用火鉗,有時還用筷子。這樣一來,在把握火候的情況下,烤出來的糍粑,鼓脹得像一塊雪白抛抛的棉花糕,香味飄逸,令人垂涎欲滴。

三十幾年後,栖息在城裡的我,已年近花甲,每年過春節,都會回到農村老家,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這段時間,我經常要拿一些糍粑塊塊,烤熟給兒孫們吃,自己也禁不住要吃上幾塊。

不過,如今我在老家烤糍粑,用的工具和裝置,不再是那種火盆與火缽之類的東西,而是用幹淨衛生的電爐與烤箱了。

可以說,家鄉的農村,每逢春節到來,烤糍粑的香氣與風俗,醉了農家,也醉了鄉村,成了一種定格在我心底深處,永遠抹不掉的年。

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陳青延

繼續閱讀